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

ID:19751163

大小:230.0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10-05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_第1页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_第2页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_第3页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_第4页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发热及处理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儿发热及处理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婴幼儿对发热较为敏感,易致"高热惊厥",但发热本身又可增强某些防御反应,且热型和热程又可反映病情变化,可作为诊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目前不少医生凡遇高热均应用氟美松、安痛定注射强行解热,极易产生不良后果。故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一.发热概念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称发热(Fever,Pyrexia)。腋温>37℃(5分钟)口温>37.3℃(3分钟)肛温>37.5℃(2分钟)体温调定点概念(setpoint)发热是下丘

2、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增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即致热源引起体温调节机构的内控性反应,把体温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所以体温升高是通过生理机制而实现的。多数体温升高(如传染性或炎症性发热)均是如此。超高热(Hypertherma)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称超高热(Hypertherma),是体温调节机制失控或调节障碍的结果,可见于中暑、甲状腺机能亢进、下丘脑有退行性病变破坏体温调控、截瘫之类神经系统疾病时,严重皮肤病患儿亦可因散热障碍致体温过高。一般而言,体温超过41摄氏度即很少有生理机制介导的。二、发热的

3、分类按体温高低可分为四类,以腋表为准。低热37~37.9℃中度发热38~38.9℃高热39~40.9℃超高热≥41℃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四类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长期发热指发热≥2周,有的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原因不明发热(FUO)指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及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发热的常见热型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回到正常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

4、次高峰复发性或再发性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正常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则三.发热原因致热原和激活物:分内外两种致热原。内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是人体多种细胞经各种激活剂刺激所产生的致热物质,E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内致热原是感染与炎症引起发热的共同因素。外致热原(ExogenousPyrogen)(病原体或致炎刺激物)乃是体内产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Activactors),也可称发热激活物。主要发热激活物1.微生物: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

5、内含有内毒素(ET),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ET激活了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引起发热。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可分离出外毒素亦可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病毒感染激活白细胞致热原,其作用可能与红细胞凝集素有关。2.致炎物和炎症激活物:有些致炎物如尿酸结晶、硅酸结晶及非传染性炎性渗出液中都含有激活物,均可释放白细胞致热原。3.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4.淋巴因子:淋巴细胞不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但抗原或外凝集素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后者对产生内致热原细胞有刺激作用。5.类

6、固醇: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对人体有明显的致热性,如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酮。石胆酸也有类似作用。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白细胞致热原(LeucocyticPyrogen,LP)LP能释放致热原,因来自体内故称内生致热原。中性粒细胞、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受激活后均能产生、释放LP。LP除引起发热外,还引起许多疾病炎症反应。现已公认LP即IL-1。  除LP外近年来又发现三种内生致热原:(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2)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

7、crosisFactor,TNF),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INF双相热的第一峰是TNF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所致,第二热相是通过LP而引起的;(3)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是一种肝素-结合蛋白质,对人体多形核白细胞有化学促活作用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即要经过一段潜伏期,很可能要通某种或多个中间环节,导致调定点上移,再通过调温反应而引起发热。许多作者推测有某种或某些中枢介质参与发热的中枢机制。最受重视的是前列腺素E(PGE)、cAMP和Na+/Ca2+比值。四.发热机制发热机制较复杂,第一环节是激活的作用,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

8、介环节,主要是EP;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LP在下丘脑通过中枢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也不排除激活物的降解产物或外周介质到达下丘脑的参与作用;第四环节是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引起效应器官的反应。从体温中枢发出调温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即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紧张度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交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