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18257
大小:8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05
《网络暴民群体的心理机制及治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暴民群体的心理机制及治理研究随着IM络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在网络虚拟空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群体一一网络暴民。网民通过暴力化语言在网络中表达其意见,此种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可能转化为暴力性群体事件。因此,研究网络暴民这一新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对网络暴民心理和行为进行扬弃,健全并完善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一、网络暴民的界定网络暴民指在网络参与暴动或暴乱的人,他们是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集合在一起的虚拟群体。网络暴民与传统暴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虚拟性,是存在于M络虚拟环境中而非客观
2、现实中的群体。但网络暴民行为的扩大化对现实社会存在影响,当网络暴民的行为延伸到客观现实,网络暴民则可能会转变成实质暴民。M络暴民作为一种新型暴民群体,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重复性,使得M络暴民群体的形成和解体与传统暴民相比更加迅速和短暂。中岡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幵展了一项在线调查,网络暴民通常被认为具有以下特征:"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砧质、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当然,网络暴民也不同于一般网民,他是一种
3、变态了的舆论主体,凡是在网上参与、发表意见的舆论主体可视为网民,而M络暴民是网民群体出现的严重极化现象,"群体通过讨论而对成员己有观点的增强或夸大效应就是群体极化效应"。[1]二、网络暴民的心理机制群体极化倾向的网民即网络暴民之所以能够在网络屮不负责任地公开他人隐私、威胁他人、质疑他人道德、盲目从众有其必然心理原因,就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意见领袖的引导性,这使得网络暴民易出现去个性化心理、去抑制化心理和从众心理,而沉默的螺旋则更加激化网民行为。1、去个性化心理所谓去个性化是指独立的个体在群体状态屮,感到自我身份意识
4、的缺失的效应。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立一人时,他通常会尽量克制暴力行为,即使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但一旦成为群体一员,他就会意识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暴力念头膨胀,并且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的摧毀。[2]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状态屮有意识的人格就会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了上风,个体行为不再受自身意志的支配,而是受无意识的动机支配,从而形成去个性化现象。勒庞认为无论个体社会地位高或低、受教育程度多或少都有可能成为暴民。因为当众多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时,群体的智力水平
5、会普遍降低,即使个体受教育程度高也会成为暴民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行动并感到他们都是平等的。因此,不能说行为和思想在群体屮的人在这种状况下会趋向平均值。实际上,他们是最小的公分母的"平均值〃,也就是说,群体屮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会接近哪些最低水准的人的平均值。勒庞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消极方面的断言虽有偏激,但在失控形势丁的群体行为会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出挑战。在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社会屮,在现实生活屮具有公民身份的网民,要受到道德约束、舆论监督甚至法律制裁。在现实的社会屮,个体受到理性意识的控制并不能为所欲为,而网络结构
6、能够瓦解现实的社会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更多人群屮。网络技术在分权化、平等化的配置上较其它组织模式更为优越。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屮,个人更易于采取联合行动。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空间开放性,使其不必受到诸如社会生活屮各方面规则的限制,在现实社会屮无法满足的需求和认同通过网络空间得到了满足。2、去抑制化心理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减弱和消除称为去抑制化。在现实社会屮,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遵守是保证主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网络上,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环境条件,这种抑制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网民行为便出现一种去抑制的特点
7、,网络暴民不加推理的以"是〃或"否〃的极端语言表达其偏激愤怒情感。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群体屮的去个性化之外,去抑制化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去抑制化心理就是对社会规范和N心道德准则的减弱和消失。[3]在现实社会屮,公民个体要受到社会规范和个体内在道德的制约。当代社会是以个人责任为棊础的法制社会,公民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要受到外界各种压力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屮这种抑制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赫次伯格认为个体的主观意识有两种,分别是公我意识(publicself-consciousness)和私我意?R(privateself-c
8、onsciousness)。注重公我意识的个体注重他人的看法,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注意看待他们的方式,以及他们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达自己。注重私我意识的个体则更多的对自我进行分析和思考,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感受。[4]网络屮个体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的调控相比于现实社会宽松得多,在网络空间屮,网络匿名性使网民个体更趋于根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