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

ID:19703821

大小:65.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5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_第1页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_第2页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_第3页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_第4页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及其培养【摘要】理论层面上看,要形成学生校园归属感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透过理论视角观察实践发现,电大学生校园概念淡化、教学交互方式转变及成人学生特质,导致学生校园归属感淡薄,呈现出文化认同缺失、群体认同障碍和活动参与不足等特征。为此,试图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提出化解困境的基本思路。【关键词】电大;归属感;校园文化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已成为电大人致力追求的一项发展战略,提升社会影响力是创建和保持优势品牌的必经之路。学生认可电大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及服务文化等,并在师生关系良性互动中形成强烈的校园归属感,积极主动参与电大校园建设,这是提升电大社会

2、影响力的关键之举。因此,研宄并培育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是关系电大长远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一、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三个维度国外学者Goodenow认为学校归属感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并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和活动的重要一份子的感觉。[1]国内学者包克冰等人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2]。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此概念的理解,我们发现可从三个维度考察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形成,即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及行为维度。(一)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认知维度该维度

3、强调学生对学校目标、纪律、道德规范的接受,即对学校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校园文化的接受,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在学校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曹光法通过实证研宄,为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学校氛围、人际关系融洽度、同学友谊、校领导及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校园的安全状况。[3]可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校园、导师及专业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学生校园归属感。(二)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情感维度该维度强调学生感受到的来自教师及同伴的接受、重视和尊重,反映出学生在学校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如喜爱、享受、联结、依恋、厌恶、高兴、悲伤、焦虑等情感体验。正

4、如前文曹光法的实证研究所述,人际关系融洽度、同学友谊对学生校园归属感具有重大影响。在校园、班级中人际交往和谐的学生更易于获得较高水平的校园归属感。(三)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的行为维度该维度强调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课内及课外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乐于参与校园活动是具有较高归属感的重要特征。根据学者finn的认同?C参与模型理论[4],对学校认同的学生将可能增加参与校园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学生在得到恰当指导的前提下,增加的参与活动也将有助于学业的成功,而该成功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加强对学生情感性的支持服务,将促进学生校园归属感

5、提高。二、电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淡薄的原因探宄高水平的校园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减少辍学暴力等不良行为,促进学生为学校发展献策献力。然而,电大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生校园归属感普遍淡薄。深入探宄该问题起因势在必行,以便有的放矢地给出对策。(一)校园概念淡化造成文化认同缺失电大校园尽管有传统校园一般的物质形态,但其学生到校集中授课较少,学生在虚拟校园学习时间更多于实体校园。因此,电大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考核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随之发生变化,致使学生校园概念淡化。一方面,学生对电大的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校园文化感知较少

6、,极少接受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由此对提升学生校园归属感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不少基层电大仅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认为这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没有从增强电大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进行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其后果就是不少学生对电大教学文化缺乏认同,对管理文化缺乏敬重,对服务文化满意度不足,从而不认可电大开放教育文化,难以产生高水平的校园归属感。(二)交互方式转变引发群体认同障碍电大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远程教育、虚拟学习环境。这就摒弃了传统校园里的情感交流方式,导致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电大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处于时间

7、、空间和心理上的准分离孤立状态,由此造成群体缺乏认同,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实体班级概念模糊;由于电大学生有家庭工作单位等多重身份,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之下,更倾向于把有限的精力、时间投放到以网络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当中,较少关注实体班级文化的建设。二是师生情感淡薄;在以网络学习环境为主的背景下,学生与教师直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现实中师生相见常互不相识,师生情感自然淡薄。据新疆克拉玛依电大对6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师生之间互相关心及沟通不够,100%的学习者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5]三是同学友谊弱化;据该电大调查,62%的学习

8、者认为电大“同学”的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