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ID:19655010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4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_第1页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_第2页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_第3页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过重的心理压力会造成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对于由心理因素引发疾病的机制,许多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观点。一精神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家们认为:多数行为是被埋藏着的情绪内容的表现。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但是,我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通常是转换,通过防御机制把压力改头换面,通过心理

2、或生理的症状表现出来。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1、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比如,一个要参加一次重要公开课的老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离讲课还有几天,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焦急担忧,紧张、头痛,浑身一阵阵出虚汗,等到他(她)走上讲台的时候,反复准备的教案竟然全部忘记,整整一堂课讲得一团糟。这些症状提示着,心理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出问题的程度了,大到该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说大到该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了。2、一种是用生理症状来表达压力,叫做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

3、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二、认知观点:认知观点认为:压力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你如何看待和思考事物。美国的压力管理大师保罗·高柏瑞博士认为:“压力”就是一种认知,即认为某种情况超出个人能力所能应付的范围。两个认知变量决定着人们

4、对压力的反应:预见性和控制力1、预见性:个体可预见的压力源比不可预见的压力源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更少。这个原则诞生于二战的伦敦大轰炸时,伦敦人遭到有规律的、频繁的轰炸,他们出现严重压力反应的很少,而农村居民遭到的轰炸远没有城里那么频繁和严重,只是没有规律,无法进行预测,他们却常常出现严重的焦虑。对教师而言,突然袭击式的检查较之预先布置好的检查,对教师造成的压力更大。领导不打招呼就推门听课,比起预先通知的听课,对教师的压力也更大。原因就在于这些压力是教师无法预见的,谁也不知道领导何时会突然光临自己的课堂。同样的压力,比如突然检查和领导随机

5、听课,对那些平时工作认真扎实,认真备课,讲课的水平较高,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老师来说,这些都构不成多大的压力,他们处之泰然。为什么?因为他们各项工作都有着良好的准备,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平素应付检查,都有着很好的控制力,可以随时做到有备无患,游刃有余。2、控制力:个体对于压力反应有较好的控制能力,能够较好地应对压力,那么自身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小。反之增加。实验:研究者把癌细胞植入白鼠体内,然后把白鼠分成三组进行实验。对其中两组白鼠施加电击,第三组不施加电击。观察白鼠对植入体内的癌细胞的排斥情况,用没有施加电击的白鼠作对照实验。施加电击的

6、白鼠分成两组,一组白鼠可以通过电键控制电击,而另一组则无法控制电击。一段时间之后,解剖这三组白鼠,研究人员发现,可以控制电击的白鼠和没有接受电击的白鼠一样能够排斥癌细胞,而不能控制电击的白鼠体内的癌细胞则显著扩散。实验证实:对压力源的控制能显著降低压力的作用强度。无法控制的事物或情况是造成压力最主要的因素。在一项实验中,受测者被分为两组,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做同样的工作,但其中一组可以随时把噪音关掉,结果,虽然他们并没有真的关掉噪音,但表现却比另一组好多了,因为他从头只要知道自己有控制权就够了。从这种研究可以看出,怠工、改组、不满的情绪

7、,以及没有效率等工作问题,都可能和缺乏控制的感觉有关。人们认为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一般认为一件不可控制或不可预见的事情对人威胁最大。因为人们心中没底,不知事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如果一个人认为某种刺激情境他可以应付或控制,即使他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真正实施这种控制或者他的这种判断根本就是错误的,也同样可以减轻心理应激的程度。刺激事件的发生方式不同,对人的影响强度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突如其来、预料未及的刺激事件应激效应最大;如果是反复出现而事先已有预料或已做好了应付刺激的精神准备,应激效应较小。例如因突如其

8、来的事件死亡,会给亲人造成重大的打击,而长期卧床的病人的亡故,一般较少引起亲人的深度哀痛。3、人格因素:内控性格和外控性格。人格因素是造成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同等的心理压力下,不良的人格因素往往是引发心身疾病的直接原因。内控性格,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