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

ID:19634708

大小:976.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10-04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_第1页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_第2页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_第3页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_第4页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课件_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儿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危害着人类尤其是小儿的健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腹泻病是小儿死亡的第一原因;在我国,小儿腹泻病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据有关资料分析,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发病2次,其中死亡率为0.51%。因此小儿腹泻病仍然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病因内在因素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内在因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且酶活力低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多水代谢旺盛而对缺水耐受力差肠壁结构较薄,容易发生过敏和感染消化系统防御功能较差胃酸低,胃排空快,对细菌杀灭能力较弱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细菌和病毒感染正常

2、肠道菌不建全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人工喂养儿,其防御功能更差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感染:最多见的是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感染原虫感染真菌感染肠道外感染有时也可产生腹泻症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作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摄入吸收不良性溶质:如盐类泻药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乳糖酶缺乏者进食乳糖后黏膜转运机制失效:葡萄糖一半乳糖吸收不良者吸收不良性溶质可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积聚在肠腔,引起腹泻渗透性腹泻特点禁食48h后即可停止或减少腹泻大便量<

3、1L/d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超过血浆渗透压粪便酸度增高,pH=5.0,粪便电解质含量不高,但双糖含量明显增高分泌性腹泻肠道分泌过多,超过肠道吸收能力时产生的腹泻。引起分泌增加的因素有:细菌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毒素内源性活性肽和促肠分泌的物质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引流障碍和交换机制缺陷分泌性腹泻特点:禁食48h后腹泻不能缓解大便呈大量水样>1L/d粪便中含有大量电解质,肠腔内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粪便pH偏碱(PH>7)渗出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吸附在肠黏膜表面,通过产生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病原体侵入黏膜并产生毒素,共同引起肠黏膜变性、坏死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因素引起肠

4、黏膜损害、渗出。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腹泻肠道排空加速,吸收不全引起的腹泻诊断诊断依据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诊断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以内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诊断病情分类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肠道症状轻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肠道症状重诊断病因分类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真菌感染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吸收不良因素,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诊断临床诊断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肉眼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急性水样便腹泻,多

5、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诊断临床诊断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病人粪便为粘脓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氏菌肠炎等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季,潜伏期1~3d。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4岁以上少见。起病急,病初常伴有发热、呕吐、上呼吸道炎等表现,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

6、,无腥味,每日数次到数十次,常并发脱水和酸中毒;病程3~8d,多呈自限性,也可长达20d左右。大便镜检偶有少许白细胞。感染后1~3d大便即有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d。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轮状病毒肠炎一般预后良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不单纯引起肠道感染,而且造成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在我国小儿腹泻病病原构成比中,轮状病毒约占40%左右,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其他病毒肠炎,发病率较低、症状多数也较轻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EP

7、EC):多发生于夏秋季,潜伏期一般为1~2d。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起病急缓不一,大多无发热,部分为低热,极少数为高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多、呈稀水样、黄绿色、伴较多黏液,有腥味。病程1~2周,也可迁延几周,多见于营养不良及佝偻病患儿,大便镜检有少许白细胞。近年来经常在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或新生儿病房发生小暴发。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于夏季。潜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