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ID:19579620

大小:18.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3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知识普及中,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从历史教材到大多数戊戌维新的研究成果、工具书,都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维新派即康、梁一派。和维新派一样,立宪派在近代史读物和人们的常识中,亦专指梁启超一派,包括张謇、郑孝胥、汤寿潜等社会上层士绅、绅商、名流。所谓“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大论战”,其中的立宪派正是指的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主义者。然而,在撰写《清史·思潮志》的过程中,在阅读戊戌维新时期的史料时,却深感这样的常识其实存在问题,从而不止一次地反问自

2、己: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  一  甲午战争后,变法维新的情绪空前高涨,蔡锷曾说:“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谭嗣同言湖南之情状说:“家议维新,绝无向者深闭固拒顽梗之谬俗。”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严复致函汪康年与梁启超说:“神州以内人心所同,各怀总干蹈厉之意。”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人人思变言变之氛围。其时力主维新变法者,非惟下层士绅,更有从光绪帝到朝廷中枢、地方各级官员。早在光绪九年,翰林院编修崔国因就上《奏为国体不立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提出对策十一条,首条即“设议院”。其中强调:“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

3、键”。此为清末向朝廷建议开设议院的最早上书。光绪十年九月,两广总督张树声临终口授遗折,谓:“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这亦是主张在更为深入的层面采用西法维新变革。甲午战后,李提摩太叙其京师见闻说:“侧闻京邸大僚之议论,翰林御史之条陈,外省督抚学政之文告、奏章,皆谓不变法不能救中国。”  茅海建依据丰富的档案资料,着《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书中指出:“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从而打破了以康梁为中心的戊戌变法叙事格局。他还指出:“百日维新的重大决策及高级官吏的人事任免,基本上是在光绪帝住

4、园期间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到慈禧太后的身影。”其实,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正如光绪帝在给杨锐的密诏中所言,“不愿将法变尽,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据黄彰健考证之密诏版本),其焦点在维新变法的策略与用人上。正是因为有从上到下,从朝廷到社会各阶层的参与,方造成戊戌维新的阔大气象,使戊戌变法和史上少数人变法的格局划开界限。因此,谁是维新派,便成为一个需要重新探讨和回答的命题。  二  考诸清季立宪运动史实,对立宪派的传统理解显然也与史实不符。日俄战争后,立宪思潮兴起。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南方报》载文称,与当年

5、“维新”思潮风靡相似,“立宪”二字一时成了中国士大夫的口头禅。同年,《东方杂志》刊文称,其时“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孙宝瑄之《忘山庐日记》也记叙说,“立宪、议院,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于此可见当时之形势。  在鼓吹立宪的大潮中,包括满族大员、宗室在内的朝廷上层,大多支持立宪。五大臣中的端方,于出洋考察前即主张立宪。考察回国后,先与戴鸿慈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谓:“世界之政体有二端,一曰专制,一曰立宪。专制之国任人而不任法,故其国易危,立宪之国任法而不任人,故其国易安。”直陈中国欲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别无他术。后又与戴鸿慈

6、奏请改定官制,认为日本“宪法之推行有效,实由官制之预备得宜”。据考,如上两奏折皆其时尚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所草拟。当一些守旧者群起阻挠立宪之际,载泽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力言国势民情,均非立宪不可。因为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故立宪一事,务期“圣明独断,决于几先,不为众论所移,不为浮言所动”。当时连慈禧都颇为此折所动。《宪政初纲》评论说:“吾国之得由专制而进于立宪,实以此折为之枢纽。”  清季之督抚亦有不少赞同立宪。光绪三十一年六月,清廷采纳袁世凯、张之洞的建议,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张之洞应召入京,补授军机大臣

7、。据《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记载,张之洞对慈禧表示,只要速行立宪,留洋学生的排满风潮自然平息。实行立宪,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且各国均视中国之能否实行立宪以定政策,故万万不能不速立宪。八月十一日署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请速开国会。其谓:“大势日逼一日,若必待事事皆有程度可言,则竟将无一事可办矣。”十月初五,署理广西提学使李翰芬上奏,提出“五年预备立宪”之说,认为在“时局艰危,事机日亟”之时,预备之时限不宜过长,而国民程度应该在立宪过程中造就。“先预备,后施行,年复一年,不免有苟且因循之患。即施行,即预备,乃以收倍道兼进之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