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学习中“似懂非懂”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学习中“似懂非懂”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张志明(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江苏苏州215228):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基础教育中高中数学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有的学生学习中,“似懂非懂”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主要对此现象成因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关键词:高中数学;似懂非懂;成因;对策:G633:A:一、“似懂非懂”现象成因分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似懂非懂”现象,包括学优生在内普遍存在着。表现为:能够记忆概念、定理等的文字表述,对其实质的理解局限于在练习中反复应用的部
2、分,对概念、定理等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达的内含及其变式的理解比较肤浅和零散。这种识记具有不稳定性,,对题目的新颖情境辨析能力不强,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的联想也是相对孤立的联想。“似懂非懂”现象的原因:课堂的听讲方式主要是背结论,缺少思考和理解,忙于记笔记,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学生往往通过做题中用到的概念、定理等的某个知识点,代替对它们的学习,常用到的知识点强化记忆了,没用到的也就没给予注意,造成知识理解的偏颇、知识链的脱节;学生解题后更关注正确答案的记忆、模式的套用,很少进行原解法的纠错训练和解题反思,因此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二、“似懂非
3、懂”现象的有效对策(一)调整教法育悟性教师要调整教法,改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背记结论的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悟性“比如学生学习概念,在引入概念后,学生只是初步的了解,即使正面讲解了概念的本质并且做了一些概念的简单练习,只是强化了概念本身,在学生的认识中还没有形成对这个概念内含、外延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对其进行描述,通过变式或者变式图形启发学生分析,去伪存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后,再寻找相关概念问的内在联系,实现深刻理解、全面记忆、运用自如",讲解典型题时,要改善学生自己不动脑,只听教师讲解
4、后做记录的局面。教师将重点放在解题的分析过程,启发学生共同思考根据己知条件能够挖掘出什么隐含条件或者结论,得到的这些条件或结论中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又不能使用,建立思路框架后有学生亲自动手推理、演算,教师适时点拨,总结解题的思想方法,鼓励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除了正面传授知识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错误,再以此为契机,引导她们逐渐开动脑筋思考、探究、解决,使她们越来越多地体验成功,学会“为什么要这样想,什么时候可以这样想”的抽象的解法,在知识的运用上减少学生理解时“似懂非懂”造成的错误,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将成为必然。(
5、二)强化指导会听课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也老师讲、自己记、复习背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方式,在讲完一段内容后,给她们留出儿分钟做笔记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要学会听课,指导学生在听课时要有独立思考,思考教师怎样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特别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等,鉴别哪些知识已听懂,还有哪些疑问或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白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能解决,就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课后自己去思考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不要一个地方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将老师讲课的要点补
6、充的内容和方法一记在笔记上,还要突出标记解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这种听课便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从笔记上向头脑里的转移,也就会促进学生的“似懂非懂”向“懂”的转移。(三)养成主动纠错好习惯1、引导学生重视作业及其错题的纠正文科学习以背诵、默写、阅读为主要手段,而理科学习特别是数学则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对繁杂的知识点巩固、理解,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与课上有限时间的练习相比,课后作业的练习更显重要,我们经常进行的形成性测验或者考试,可以看作是特殊的作业,是在规定的地点和特定时间统一完成的作业,只有平时认真作作业的积累,才能在规定
7、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对照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和案例中学生的学习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重视数学作业,不仅是要认真书写作业,还要重视作业中错题的纠正。图1示意图如图1示意图,直线a与直线b垂直,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直线b平行,可得到直线a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但是直线a与平面不垂直,学生B认为这样讲解后她不再担心了,反而更明确了任意一条不等价于无数条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她的理解,而且表示以后的学习中愿意采用这样的方式。2、纠错的关键在于还原错误后再纠正学生解答中的错误不是孤立的错误,背后影射着对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的误解,学生的认知基
8、础不是一张白纸,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知识结构,更多的时候她们能够听懂正确的解答,但这不代表着她们知道怎样去改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