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ID:19462786

大小:48.1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0-02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_第1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_第2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_第3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_第4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编制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省域城镇体

2、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2010]第3号)(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送审稿)(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条指导思想(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

3、新路子。(2)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3)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4)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

4、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5)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第4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16个地市。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

5、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第5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规划基期年为2011年。第

6、6条规划法律效力(1)本规划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2)本规划是统筹协调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省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城市(县)的城乡规划以及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相邻地区协调的重要依据。(3)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重大项目选址,应当遵守本规划。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发展

7、方针战略第7条城镇化方针以多种类型的城市群发展为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实施分区差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努力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8条城镇化原则(1)产城融合。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

8、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2)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布局,发挥我省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3)分类指导。尊重南北地域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区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