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

ID:1941630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_第1页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_第2页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_第3页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_第4页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的超克(学习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竹内好与鲁迅孙歌在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开始前所做的代译序《在零和一百之间》,即使对我这样的恐惧理论书籍的学生来说,读来却觉得真的收获颇丰。从竹内好的眼中看到的鲁迅,真的让人大吃一惊,仿佛去掉了先觉者的帽子,只是作为历史中存在的一个人,与泯泯众生一样的个体,只因为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微小举措”所包含的原理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便能真实的记录了历史中存在的一个时代。这里的鲁迅,他所扮演的思想家和启蒙家的角色不再是以高高的凌驾他人的方式,而是作为与中国的现代史共同摇摆,共同生存的人出现,他不断抵抗,又始终有绝望,敏感使他孤独。这样的鲁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亲切的;不

2、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鲜活生动的。一竹内好与鲁迅的关联性与相通性竹内好在一九三四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文学研究会,其中竹内好的主体意愿通过他对于翻译的选择性体现出来,他特别关注的中国文化人有三位: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对于一个作家的偏爱,总是会基于这作家在某些特性上与自身的吻合性,在通读整本书得过程中,总会觉得竹内好在鲁迅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鲁迅身上的孤独,同时也出现在竹内好的身上,这些共通性使得竹内好在描写鲁迅的过程中,多了一点感性的成分,鲁迅不再是诸多人笔下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的鲁迅,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少了些匕首般得尖锐,多了些人生体验“挣扎”。

3、(一)相通的孤独“战士”竹内好是大学教授,但是一生的精力却倾注于学院之外的著述、翻译、编辑等工作,而非学院体制内部的教学工作。在创办《中国文学月报》后,竹内好与当时处于学术巅峰的优秀支那学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经历规定了此后竹内好思想发展的方向,并且锤炼了他对于学院派操作方式的高度警觉。对于学院知识生产体制的根本性怀疑,使得竹内好的知识立场彻底的非体制化了,由此,竹内好对于在这一体制内形成的诸多“前提”跟“起点”的真实性怀疑起来,并试图加以追究。这就奠定了竹内好在所从事工作中的孤独性,因为他选择的是一条彻底颠覆知识领域内部的权利政治结构的路,这种工作方式的非

4、直观性格,注定他在路途中要承受很多恶意的攻讦。这样的人生体验,当他遇到鲁迅的时候,才会说出“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的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赤手空拳的战斗总是艰难的,鲁迅跟竹内好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战士,所以两人都是孤独的,然而竹内好并没有如同鲁迅那样为信守这份孤独而“一个也不宽恕”的把嬉笑怒骂的杂文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但两人在根本点上确是相通的,即打破权利下的常识,不要轻易的相信约定俗成的前提,因为这前提本身或许就是陷阱,善良的人们自认为是为正义而战,或许有可能却正在与邪恶同谋。(二)自我否定的行为模式竹内

5、好在《我与周围与中国文学》一文里,强调“自我否定”为生的个体的核心意象,他拒绝形而上的主体观念,强调直观可视的我的具体性,同时,他也拒绝朴素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反对把认知对象直观的设想为具体实在的“自在之物”。而这种自我否定同样也是鲁迅的行为模式,鲁迅以自身特有的“强韧的生活者”方式扮演自己的各种角色,他既不后退,也不追随。他先让自己与新的时代对决,通过“挣扎”而涤荡自身,再把涤荡过的自身从中拉将出来。但是,一度经由挣扎而涤荡了自身的他,却与此前的他别无两样。这种在自我的否定中前进的方式,无疑是推动自身发展的根本力量之所在。竹内好和鲁迅在这一点上也是相通的,在实际

6、的操作中,竹内好以自己的方式真正的投身于那个时代,无论是《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的发表,或者是解散中国文学研究会,都是通过自我否定的方式把自己从中选择出来;鲁迅同样也是,他拒绝成为自己,同时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这形成了鲁迅的绝望的意味。孙歌在序中写道:“绝望,在行进中无路之路的抵抗中显现,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化而显现。把他作为状态来看就是绝望,作为运动来看就是抵抗。在此,没有人道主义插足的余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自身的这种自我否定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与独特性。(三)对于“微小举措”的敏感性竹内好在关于《关

7、于战争体验的一般化》一文中,着重阐释了身处内部和外部的人对于战争的不同的体验。文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直接体验了法西斯主义的发展过程。每个人体验的内容不同,但身处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的漩涡之中,这一点则是共通的。这种共通性作为对法西斯主义预兆的敏感反应以及本能的姿态呈现出来……”。外部观察者与内部的当事者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在于,外部观察者侧重于一系列的后果,内部战争的当事人则侧重于通向这些后果的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过程。二者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否就意味着两者之间永远无法共通呢?竹内好进行了完整的论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外部者必须进入历史的内部,又必须有能力把内部的

8、体验带到外部世界去。只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