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408604
大小:4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7
《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08历史黄天夔一、人殉制产生发展的原因殉葬原又称陪葬,主要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室,以保逝者亡灵的冥福。用活人来殉葬的制度即人殉制,在中国古代是一项相当残忍野蛮的制度,自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用奴隶和战俘来祭祀和神灵的人牲、人祭现象后,殉葬制度也随之逐渐的发展开来。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古代人们阈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制约了人们多有灵魂信仰,特别是梦境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人死形灭而神不灭,后来又受到人祭的启发,殉夫殉情、从死追随服侍主人等的影响,活人殉葬也就产生发展了。“人殉是
2、为侍奉社会或家族中有权势而从死的人,主要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也有用做仆役的奴隶和战俘”《中国考古通论》第293页,张之恒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事实上,后来通过考古资料的发现,人殉制这种特殊的葬式在开始时并非是以奴隶和战俘为对象,而是以妻妾为开端。这种由于“女性作为财产和死后生活伴侣的观念非常明显,显示出灵魂与来世观念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丧葬习俗》第23页,陈淑君、陈华文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就开始的时间而言,黄展岳认为,“它开始于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过渡或者父系氏族制已经确立的时期
3、”。《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第7页,黄展岳著,文物出版社,1990而马克思也曾说过,在氏族社会后期,氏族的首领家长及显贵等死后,为了让其灵魂有所寄托,往往将其“生前认为最贵重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转引自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当然后来又是受到种种宗教信仰和迷信思想、奴隶制的礼制野蛮习惯等因素影响,使得人殉制仍在发展。所以从根本上说,人殉制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认识道德水平、社会结构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情感依恋,如殉情式、感恩式的
4、等)以及当时影响最为深刻的灵魂不死观念、人类建构的来世观念等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往往是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合力影响使得人殉制自产生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时断时续地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几千年,对中国历史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二、人殉制度的发展和延续基于以上的多种原因,活人殉葬的风气,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来的在商代发展到了顶峰,例如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了就发现出土了商代第23代王武丁后妃——妇好墓,这里不仅随葬了青铜器460件、玉器750件,陶器11件,海贝6800多枚,更有殉葬人16个。“根据甲骨卜辞统计
5、,(商代时)商王泗杀1.4万人,其中仅在武丁一代就用了9000多,此后逐渐减少,到帝辛时仅100多人”对于这种人殉的演变原因,有人认为是礼制的不断完善;也有人认为人殉是父权家长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反映了人与人间的不平等关系,而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加强,这种不平等关系也被确认和加强。当然也可能为奴隶制发展生产力而减少杀害青壮年战俘殉葬或作人祭。尽管说人殉在商代达到鼎盛,但是这个野蛮的血腥风气在商朝之后也曾盛行一时。史籍上就有许多关于人殉的记载,例如“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而秦穆
6、公死时“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4,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奄息、仲行、缄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史记·秦本纪》第45页,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这是说,春秋时,为秦国的武公、穆公就分别有66人和177人,其实这些殉葬的人中多为其妻妾、亲侍等,多数都是被强迫的,但也有自愿殉葬的,如为穆公殉葬的三位良臣。其实秦穆公在去世之前其就有意想使群臣与之共赴黄泉以便在底下继续做秦王,享受权威。故在一次酒宴上待群臣喝多时,他便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庆啊”而奄息等三位大臣
7、不知是愚忠于穆公还是酒醉,竟然当场表态愿意与他共死。果然,穆公一死,三位良臣就追随而去。人们惋惜三位良臣才未尽其用,所以最终做了《黄鸟》诗来怀念他们。而更为野蛮凶残的则是春秋时吴王阖闾诱骗百姓为其女殉葬。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的女儿因对父有怨而自杀,阖闾悲痛不已,为女大造坟茔“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并制作精美棺椁和金银玉器珍宝陪葬。下葬当日,阖闾令人一路舞者白鹤走在送葬队伍中,成千上万的人被吸引,跟随观看,不自觉进入墓地。而吴王却“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这千百观鹤百姓还未来得及反应,便冤为他人殉
8、葬了。更令人惊奇的是,齐桓公公子小白,死于非命(宫廷政变),墓中却仍有数十人陪葬,由此可见,随着丧俗礼制的发展,以活人殉葬似乎已是当时必不可少的非成文制度了。这点,墨子可以作证,他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选自《墨子·节葬》这反映了墨子反对残酷无人道的殉葬的思想,同一时代的荀子也极力地反对杀人殉葬,其在《荀子·礼论篇》中说:“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