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93604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1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调研报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之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为此,结合“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我就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基层公路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
2、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开展的“村村通”工程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3、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必须深刻理解加快农村基层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职能的重要转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项目建设正面临4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已经由交通行业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
4、党中央、国务院向交通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二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现在是“村村通”工程,因此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这是交通部门的“新任务”。三是以往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以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为主要特征,而新时期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这将开创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的“新阶段”。四是以往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发展主要立足于“通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而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为农村公路建设赋予了“新内涵”。三、加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的关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使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与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一并考虑,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农田、水利、饮水工程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发展规划,确定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的目标和重点,以提高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的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与乡、镇、村的“接口”留有余地,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和
6、分散投入。二是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要继续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原则。近年来,交通部调整了公路项目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我们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要承担起各自应有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为主、统筹安排、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三是要利民惠民鼓励农民参与和减轻农民负
7、担的关系。多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一要做到“一事一议”,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二要合法筹集建设资金,不强行摊派、集资;三要依法征地拆迁,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四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线形和技术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五要尽可能利用已有土源和料场,不乱采乱挖。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多方筹资,切实减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