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6137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3
《节约用水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了解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并乐意宣传。 2、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尽管杭州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 3、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信息和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了解水资源的数量、浪费水资源以及节约水资源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 2、调查学校或家里漏水的水龙头的数量,并测出单位时间内的漏水量。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
2、动: 1、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2、猜谜语:(1)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升起像青烟,遇冷结成小冰滴。(2)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谜语 2、师:是的,是水,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人与水的和谐”是满足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前提,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杭州是一所美丽的旅游城市,同时她还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有关水的知识,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节约用水》。板书课题:节约用水,同时课件出示课题(第一张)。
3、 三、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感知水的信息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吗?生:┅┉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定呢?生: 2、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图片和视频,更多的了解一些我国乃至世界上缺水的情况:(课件出示)(第2---9张)(4分钟) 3、师:通过观看以上图片和视频,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谈自己的感受:┅┉(4分钟) 4、师:同学们的感受真多。是呀,水不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据测算,一吨水可以产生以下效益:(课件出示第10张)
4、(1分钟) (1)一吨水(1立方米的水)可以:发电 100度 炼钢 150公斤染布 38.5尺 制造奶粉 40公斤制造化肥 550公斤 纺毛线 8.9公斤 5、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搜集调查了有关水的资料,现在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好吗?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水的资料。(4分钟) (二)学习实践水知识 1、师:看来呀,光老师说了还不算,经过同学们的亲身实践以后,通过你们刚才的汇报,让我们大家知道了水真的很重要,生活中真是一时一刻
5、也离不开水,因为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因为有了水,我们的世界才充满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淡水资源如此匮乏,可是还有一些人不注意节约用水,你想不想说一说自己或你身边的人浪费和节约水的现象呢? 生:(陈述生活中浪费和节约水的现象) 2、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算一笔账:(课件出示)(第11张)计算填空: 如果一个人一天节约250毫升水,(即一茶杯水),那么我们学校按500人计算,一天就可以节约125 升水,一年节约46 吨,杭州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870.04万,一年可以节约水 159217.3万
6、吨,一吨水的价钱是1.85 元,我市一年可以节约水费29.4552亿元。 师:大家算的真仔细,而且一些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搞得非常清楚,老师很佩服你们。(伸大拇指)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经过大家的计算,我们能由一个很小的数字(一杯),计算出一个天文数字(29.4552亿),从这一过程当中,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辩证道理。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知识,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知识)(第12张)生齐读小知识: (1)一个成年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应补给的水量为2400毫
7、升(按体重60千克),即6杯水;当人体失水6℅时会出现口渴、尿少和发烧;失水10℅--20℅时,将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三)活动拓展,培养创造性 1、师:根据同学们知道的这么多有关水的现象和知识,通过参加今天的以上活动,你能为我们今天的活动设计策划一条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吗?请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条,展示给我们大家,好不好?现在开始:生设计制作广告:(或根据时间直接让生读已制作好的广告) 2、展示广告语(根据时间选择张贴或板书几条广告语) 3、师:同学们真有才,想象力这么丰富,想出了这么多有意义
8、的广告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环保小卫士,是不是? 四、全课总结(合计4分钟)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吗? 生:陈述汇报自己的收获 2、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还要向自己身边的人宣传节约用水,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爱护环境。其实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