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ID:19353901

大小: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1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庞振超 曹保印当笔者写下本文第一个字时,已感到了难以承受的沉重,然而,笔者最终还是拿起了手中的笔。不为别的,只为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挽留住一个个意欲随风而逝的年轻生命。当然,更多的渴望还在于提醒社会各界,能从忙忙碌碌中抬起头来,分一丝警惕的目光,给那片正在阳光下的花儿们身边悄悄游荡着的冷冷的云……  青春的花朵在风中飘落  这是笔者随机在报刊上查阅到的一组信息:1997年,北京市一初三男生因考试成绩不好,从12楼跳下身亡;1998年,吉林省长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

2、论”而卧轨自杀;1999年,福建省福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而割腕自杀;2000年,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而上吊自杀;2001年11月,新疆石河子市4名初三女生,因考试排名靠后,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风中接连飘落!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徐岫茹在电话中对笔者说,他们中心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在该热线设立之初,他们曾进行过一次统计,在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

3、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自杀的危险正一步步逼近今天的青少年。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不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以及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请记住,当年轻的生命不在时,无论你在其身上寄予了多少美好的希望,他们也都将如暴风雨中被吹落的花朵,只能落地成泥土,不能再生为果实……因为死亡是生活的彻底毁灭!  世界上最脆弱的苇草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把自杀划分为四种类型

4、:  第一,利己主义自杀。即在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个体脱离社会,远离集体,空虚孤独,丧失社会目标而自杀。第二,利他主义自杀。这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于某种集体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为了不给亲属增加负担而自杀。第三,反常自杀。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或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丧失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无法解决,或因社会变动而造成个人沉沦。第四,宿命论自杀。这是集体强加于个人的过多规定与束缚造成的,个人感到前途黯淡,压抑过大,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he"governingforthepeople"

5、,"Nomattertheinterestsofthemasses"conceptunderstandingisnotinplace.Thespecificworktreatswiththedeployment,afewleadingcadrescomplainthatworkistoocomplicated,toomuchresponsibility,thepressureistoolarge,toomuchemphasisonthedifficultyofthework.Forexample,noncoalm

6、ine  按照这些类型对当前青少年轻生现象归类,便会发现,他们大部分属于第一种和第四种,二者中又以宿命论自杀为最多。  《中国青年》杂志曾刊登了一封14岁少年的遗书:“那天我看电视,见笔者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样的生活没意义,这样的生命没价值。”于是,在

7、与父母一墙之隔的房间里,这位连续3年是校级三好学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  2001年10月上旬,笔者曾委托两位教师在某高中一年级和某大学一年级进行过两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学生曾有自杀意念,其中近30%的学生曾做好过自杀准备,8%的学生采取过具体行动,除一部分特殊情况外,其产生自杀动机的时间多集中在重大考试前后。  这说明,作为一棵棵脆弱的“苇草”,正是在考试这种似乎是决定命运的、带有明显的过多规定与束缚的重大事件面前,一部分青少年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因而出现了自杀的极

8、端想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前不久,一本名叫《死亡日记》的书,悄悄在一些中小学校园中流行。据笔者调查,这是一位小学生自杀前留给世界的最后痕迹。为什么要看这种读物?学生们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图新鲜猎奇;有的说赶时髦,大家看我也看;还有的说从中寻找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青少年到底为什么热衷于关注自杀这种可怕的事?问题是否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简单,只为了猎奇或者以此求得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