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22574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1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法律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法律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 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法律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及答案(Α)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人民 B、公民 C、选民 D、居民2、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A、国务院B、中央军委C、全国人大D、全国政协3、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只能给予一次行政处罚的是()A、拘留 B、
2、警告 C、没收非法所得 D、罚款4、行政复议只能向()提出A、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B、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C、公安局 D、法院5、行政处罚强制措施中拘留的最长期限为()A、15天 B、10天 C、5天 D、20天6、下列几项中,属于民法上的物是()A、阳光 B、电力 C、雨露 D、星球7、郭某在商场购物时,收银员误把10元当成100元,而错找给郭某95元,郭某发现后未返还,郭某的行为是()A、侵权行为B、不当得利C、无因管理D、自助行为8、王某1991年1月出生,2005年6月
3、26日在一次实验中是损坏学校物理仪器一台,对此,应由()承担民事责任A、本人B、教师C、监护人D、学校9、承租人使用出租人的房屋是()A、所有权人占有B、非所有权人的合法占有C、非所有权人的善意占有D、非所有权人的恶意占有10、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是()A、15年B、20年C、10年D、18年11、甲间接故意杀人,致2人死亡,乙交通肇事致20人死亡,但对甲判处的刑罚应当重于乙,这体现了()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当原则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12、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A、刑事违法性B、社会危害性C、应受惩罚性D、行为人具
4、有可罚性1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罪负刑事责任A、抢劫 B、盗窃 C、抢夺 D、交通肇事14、甲想杀乙,就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时,甲掏出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是()A、防卫过当B、正当防卫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15、教唆不满()周岁的公民犯罪,对教唆犯应从重处罚。A、12B、16C、18D、20二、判断题(在括号中注明“√”或“×”,每题1分)(F)1、我校全体学生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F)2、“法轮功”和宗教没有本质区别。(F)3、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都是公务员。(T)4、最主要的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
5、(T)5、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T)6、行政处罚的起因是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F)7、执行刑罚的部门是人民检察院。(T)8、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T)9、物权的客体不包括精神财富。(F)10、非所有权人的善意占有是合法占有。(F)11、体现刑法正义性的原则是罪刑相当原则。(F)12、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不应承担刑事责任。(F)13、划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是年龄。(T)14、因紧急避险而导致的损害只能小于因此而保全的合法权益。(T)15、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的民事损害,行为人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
6、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行政处罚2、监护3、民事权利4、犯罪主观方面5、刑罚四、问答题1、为什么说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是现实的和有保障的?(10分)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划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0分)3、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0分)Α部分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B2、A3、D4、B5、A6、B7、B8、C9、B10、B11、B12、B13、A14、C15、C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三、名称解释1、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依法定权限与程序,对违
7、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相对人给以法律制裁的行为。2、监护:指监护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监督和保护。3、民事权利: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具体权益。4、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5、刑罚: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制裁措施。四、问答题1、答:首先,宪法明确宣示自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与宪法相抵触的内容无效。其次,宪法具体规定了我国各类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和行使方式,明确不
8、同性质国家权力的界限。再次,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规定了具体的措施。2、答:《民法通则》以我国公民的认识能力为依据,以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