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18480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1
《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训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训诂研究作者:王琴工作单位: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摘要]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历史上《论语》注释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注本。本文谨选取其中孔安国的注释为例,通过对孔注的穷尽性调查和分析,发现孔注很重视文字训诂,但也涉及不少的经义阐释,角度较为合理。孔注主要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又通过引入大量的历史史实和礼仪制度训释经典字词。孔注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代表了汉代学者的用法,使我们能窥见汉代训诂术语的概况。[关键词]《论语》,孔安国注;训诂视角;训诂内容;释义体例;训诂术语孔安国(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古文尚书学派的
2、开创者,孔子后裔。字子国,鲁国(今曲阜)人。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5]《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叙孔子及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汉初就颇受重视,有《鲁论》、《齐论》《古论》之学。从汉初的孔安国到曹魏时的陈群、王肃、周生烈为《论语》作注的训诂学家可谓是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何晏《论语集解》所收录了孔安国、郑玄、马融、包咸、周氏、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八家注解,本着“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语注疏解经序序解》的原则,既包括了以孔安国为首的重视对文字本身训诂的古文学派的观
3、点,也涵盖了以陈群王肃为代表的重视义理阐发的今文学派的学说。《论语集解》代表了从汉到魏《论语》训诂的最高水平。自魏晋南北朝至今,世人对《论语集解》的何晏注或郑玄注的研究较多,如《〈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张劲秋、《何晏〈论语〉集解探微》唐明贵、《郑玄与汉代别家〈论语〉注之比较》等。而对集解中注释条目最多时间最早的孔安国注的研究却重视不够(在CNKI中未查到一篇)。孔注很重视文字训诂,但也涉及不少的经义阐释,角度较为合理。孔注主要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又通过引入大量的历史史实和礼仪制度训释经典字词。孔注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代表了汉代学者的用法,
4、使我们能窥见汉代训诂术语的概况。因只以集解中孔安国注为考察对象,而暂不考虑其他七家的注释。一、孔注的训诂视角汉代经学的古今文之争直接影响到了古籍训诂。古文学派强调文字训诂,认为训诂不明,经义不彰,主张通过文字训诂去理解经义。经文学派把阐述义理作为训释古籍的主要任务,竭力探求典籍所谓的“微言大义”,且常以己意述之。虽然孔安国是古文学派的代表,其训释以文字训诂为主,但是也涉及不少经义的阐释。视角较为合理。下面列举数例,并略作阐述。1.文字训诂据我们统计,《论语集解》中收录的孔安国注仅字词训释就有295条,占总数的八分之三。其中涉及词语训释和单纯原文句意说解的四分之三之多。(
5、有些与经义阐释有交叉)(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匿,辩惑。”注:“匿,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颜渊》(2)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注:“助,益也。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3)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注:“欲,多情欲。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而从其好。”《颜渊》(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子罕》例(1)是解释词义,例(2)例(3)是先训释词义,后串讲句意。例(4)是串讲句意。词
6、语训释和句意阐释是注释典籍的基础,舍此便不能很好的达到训诂目的。所以,虽然孔安国是古文学派的代表,能够做到注重词语训释的同时照顾到义理的阐发,这是难能可贵的。2.阐述经义《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每句经文都有具体的历史背景,后人说解时当然要加以阐述。阐述一般是说解者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这也使得各家的训诂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今文学家特别重视义理的发挥,而作为古文学派代表的孔安国在给《论语》作注时,在文字训诂的同时,也兼及到经理阐述,例:(1)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注:“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八脩》(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
7、知所以裁之。”注:“简,大也。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故曰:‘吾党小子,狂简者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之,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公冶长》(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注:“旧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孔子见之者,欲因以说灵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咒誓,义可疑焉。”《雍也》此三例都很重视义理的阐发,但是这种阐发有的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例(1);有的结合孔子所处的现实状况,如例(2);有的则明确提出注解者自己的见解,评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