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

ID:19314476

大小:3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30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_第1页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_第2页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_第3页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_第4页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马瑞敏天津医科大学检验系(300070)E-mail:marm@eyou.com摘要:支原体感染与临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支原体感染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检测方法及治疗等情况,对以上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支原体,感染,检测支原体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迄今不过三十余年的历史。支原体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涉及人、动物、植物及昆虫等多个领域,给人类健康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目前从人体分离到的支原体总数已达20多种,其中穿透支原体(Mycoplasmapenetrans,

2、Mpe)、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fermentans,Mf)、和梨形支原体(Mycoplasmapirum,Mpi)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致病性支原体。国外研究表明,这3种支原体与艾滋病的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故又称为艾滋病相关支原体[1]。随着实验方法的改进,还会有更多种类发现。1病原学及流行病学1.1病原学支原体是一类简单的柔膜细菌,寄生于人类、动物、昆虫和植物中,但也可在有血清的苛刻复合营养培养基上独立存活繁殖。它是迄今已知能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从人体分离的支原体中,认为至少5种支原体即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n)

3、、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hominis,Mh)、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genitalium,Mg)和Mf可致人体疾病。它们可引起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围产期感染和新生儿化脓性感染症,如肺炎、脑炎等,支原体肺炎还伴有一系列的肺外并发症[2]。1.2流行病学由Mpn引起的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并主要发生于儿童,确切发生率因年龄、地区、年份以及是否流行年而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支原体肺炎2~6年一次世界性流行,3~5年一次地区性流行,表现为流行及间歇时间较长、缓慢播散、可持续数月~1年等特点。

4、国外相关报道很多。一项研究对亚洲的12个医学中心的137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Mpn在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中检出率最高,为12.2%,分别高于肺炎衣原体(4.7%)和嗜肺军团菌(6.6%),提示了支原体的高流行趋势[3]。而国内朱清义等[4]对1993~2002年青岛市1565例Mpn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年中出现2次流行高峰,1997年和2000年为两个流行年。在流行年,发病患者数分别占十年总数的15.46%和19.23%。刘勇等[5]对2003年中山市399例Mpn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儿童Mpn肺炎多集中发病在冬春季(占54.9

5、%),以1~3岁为高发年龄组,提示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提前,婴幼儿Mpn感染的比例有增高趋势,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支原体引起的男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近年来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女性下生殖道是支原体感染的好发部位,该处感染的支原体还可上行至子宫腔和输卵管腔,从而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及一系列并发症。我国近20多年来,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病例逐年增高,但由过去传统认为四大经典性病为主的病原体向现在以非淋病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urethritis,NGU)病原体为主的STD感染的方向转化,其中以支原体感染率的增高尤为显著

6、。罗映辉等[6]对2193例STD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与淋球菌等相比,Mh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提示引起NGU病原体呈流行趋势。吴志芬等[7]应用套式PCR技术,对无锡市1600例男女性生殖道感染者进行Uu、Mh、Mg和Mpn4种支原体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2.3%、18.9%、5.0%和6.1%,支原体总阳性率达51.5%,表明男女性生殖道感染者中支原体感染率高,且已构成流行。此外,其他很多报道也都提示了近年来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严重性,已引起很大的临床重视。2致病性及相关疾病2.1致病性支原体的致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直接、间接作用及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且与宿

7、主的年龄、性别、营养、遗传因素及环境条件等均有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支原体通过其特殊结构,紧密粘附于易感宿主细胞膜上并可直接穿入宿主细胞,通过释放有毒代谢产物使宿主细胞受损。支原体的粘附功能主要是由位于膜表面的粘附因子及粘附相关蛋白实现的,它们具有很高频率的可变性[8]。其中有大量的型期可变蛋白,尤其是表面暴露脂蛋白,通过基因转化的方式发生型及态的改变,借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9]。受染的细胞胞浆发生空泡样改变,之后细胞肿胀、融合和裂解,最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