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

ID:19301822

大小:6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1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_第1页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_第2页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_第3页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_第4页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教” 与“学” 的五种关系范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 张荣伟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基础教育的中心,是基础教育改革话题的中心。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当前大致存在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五种比较理想的范型。其中,“少教多学”主要表征为一种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主要表征为一种突破“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主要表征为一种反驳“以教定学”的教学活动逻辑;“教学合一”主要表征为一种针对“教学分离”的教学协同意识;“教学相长”主要表征为一种超越“教学互损”的教师职业

2、境界。探讨这五种关系范型的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认知框架。“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常常出现片面性或绝对化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年课改,对于“教”与“学”的关系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大致形成了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整体上看,这五句比较流行、耳熟的四字成语,基本描述、涵盖了当下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同时令人遗憾

3、的是,更为细致的理论和实践考察发现,耳熟未必能详,口头上流行未必行动上执行,有时执行了又未必取得实质性成果。在笔者看来,导致如此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把握这五句四字成语的来龙去脉和核心精神。一、少教多学: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四字成语的显著特征是言简意赅、易记易诵、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教改理念,“少教多学”的成型和传播却是21世纪的事情。据笔者考证,“少教多学”最早见诸于2001年11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上的《论“少教多学”》一文。何谓“少教多学”?作者寇平平认为,作为一

4、种教学策略,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要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学导式”教学模式,最后要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把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学。如何实施“少教多学”?该文指出,一是要把“讲堂”变为“学堂”,只有教师少教,学生才能多学;二是“少教”要教到点子上,“少教”不是让教师降低教学的标准和要求,而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多学”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既爱学习又会学习的品质。整体上看,《论“少教多学”》一文,意在从“教学策略”和“学会学习”两个维度阐

5、释“少教多学”的内在意蕴,而且核心观点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多提供自学的时间,教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论“少教多学”》)外,肖开选、范斌、周艺娟联名在《考试周刊》2007年第48期上发表的《智慧不能言传——少教而多学教学观之我见》,当属另一篇较早正式论述“少教多学”的文章。该文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教而引导学生主动去多学。所谓“少教”,就是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要事事全包,讲要讲在关键处,该讲的要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自己

6、能理解、掌握的要尽量少讲、不讲。所谓“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从而学会学习。为此,该文还提出了“少教多学”的四个策略:一是利用丰富而合适的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搭建教学支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四是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8进一步的文献检索发现,“少教多学”这一概念出场并得以流传开来,与学界对新加坡“少教多学”(TeachLess,LearnMore—TLLM)教育改革项目的译介有直接关系

7、。相关论文主要有陈曦发表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期上的《“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张小菊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6期上的《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启示》、于红霞发表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上的《素质教育改革:从量到质的转变——谈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刘冬岩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5期上的《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以及王海平发表在《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第9期上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等。这些文章发表后,立即有很多教育网站转

8、载,并得到不少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响应,“少教多学”随之成为教改话语中的一个高频词,其内涵和外延也因而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阐发。其实,真正伟大的教育思想总是超越时代和疆界的。通过比较可知,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种教改理念,“少教多学”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来自本土和外域的双向建构过程。就其核心精神而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过大同小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