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77837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30
《白皮松落针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白皮松落针(叶)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白皮松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在临汾市分布于东西两山海拔1200m以上地区,以西部吕梁山系居多。这一树种树形多姿,别具特色,且有如下优越性:一是寿命长,可达数百年之久甚至上千年;二是大苗(或大树)带土球移栽易成活;三是树形美观,幼树干皮灰绿色,老树干是粉白色;四是有较强的杀菌力,宜于人口稠密区及医院绿化;五是有芳香味,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六是能够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可阻挡烟尘污染物,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所以,这一树种很受人们青睐,已成为园林绿化的主栽树种之一。2
2、008年4月21日,在临汾市郊区滨河路发现移植的白皮松有落针病和赤枯病的发生,部分地段受害非常严重,并有死树现象。调查发现,这两种病,不仅危害白皮松,还侵染华山松、油松、雪松、云杉等树种。多数两种病在同一株树上混合发生,对白皮松的发展造成很大威胁。现将该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1、白皮松落针病发生及防治1.1病原及症状白皮松落叶病的病原为松散斑菌、日本落叶松球腔菌。症状:针叶病初生淡绿色斑,很快呈现为鲜黄色斑点,再发展成段斑。斑间生成淡黑褐色横线,使松针变黄脱落。斑上形成的小黑点为性孢子器,冬天或者
3、次年春生大黑点,为子囊盘。1.2病害发生规律病菌通常侵害2a生针叶,每年发生1次。即病菌在脱落至地面的病针里过冬,3月-4月形成子囊孢子,4月-5月借风传播,由气孔进入松针,6月-7月出现症状。4月-5月湿度大时,适于孢子散发和萌生,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过于干旱缺水时,林木抗病力降低,很容易染病;当年移栽的弱势植株,也容易染病;同一林地杂草丛生的地方病重,多形成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病菌易向周围植株蔓延。1.3防治措施1)抓紧早春移植,加强全年管理。白皮松是前期生长型树种,要早栽植、早成活、早生长。栽植时
4、,要施足底肥;管理中要浇足生根水、发芽和5月抗旱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喷施叶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2)消除越冬病叶,预防病菌传播。病菌会落在树冠下的病叶中越冬,可在早春3月病菌尚未传播之前,将病针集中烧毁。如果不便集中时,可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细致喷洒树冠下有病针叶的地方。3)化学防治防治适期:在4月下旬,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预防;5月中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0.30%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洒,可以起到保护、治疗和增强树势的作用;6月中旬,用70%甲基
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0.30%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洒治疗。2、赤枯病发生及防治2.1病原及症状 病原:白皮松赤枯病病原菌为枯斑盘多毛孢子。 病症:病菌一般危害当年生嫩叶,少数老叶也会受害。受害初期,针叶尖端呈褐色或黄棕色状,叶面有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病部与健康组织间常有一暗红色环圈,病部断掉后,红圈仍然会保留。以后针叶尖端出现细棕色症状并向针叶中下部转移,使整条或整束整梢的针叶变成红棕色,这时针叶会停止生长。 随着时间的延后,针叶呈现浅灰色或暗灰色。后期有的针叶尖端枯死,有的针叶半截或者全叶枯死
6、,使受害树松针颜色变为桔红色,好像是火烧过一样,能造成当年新梢枯死,重者整树死亡。 2.2病害发生规律 赤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树上没有脱落的病叶中越冬,在落地病叶上越冬的极少。分生孢子在次年春天月平均气温16℃以上时(临汾市区约在4月份)开始发病,11月份基本停止。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或伤口进入针叶。气温高于20℃时,产生分生孢子,侵入针叶进行再侵染,一年当中可以发生3次之多。在高温———降水———高温———晴朗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暴发。6月~8月份发病较重,7月份为发病高峰。一般危害20a生以下
7、的树木。随着树龄的增大,感病相应减轻,密林比株行距大的发病严重,纯林比针阔叶混交林发病严重;树梢和树冠比冠下和冠内发病严重。 2.3防治措施 2.3.1严格检疫 不用带菌苗木植树造林,要把病原菌清除在苗圃地。同时要加强全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3.2 合理规划实行大株行距栽植,营造针阔叶混交林。 2.3.3 在4月中、下旬病菌传播期,喷50%退菌特500倍液。4)5月中旬,在发病初期,喷70%代森锌500倍液。5)6月上旬为大发病期,喷50%多菌灵500倍液。6)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8、,喷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3、落针病及赤枯病同树混生防治措施 松落针病和赤枯病同时在一株树上混合发生,往往危害更加严重。落针病一般危害2a生针叶,使针叶脱落。赤枯病一般危害嫩叶,往往造成顶梢红枯,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发病严重时,全树针叶脱落,甚至整株死亡。这两种病虽然病菌不同、越冬场所不同、危害部位和每年侵染循环的危害次数不同,但也有与农药防治相关措施统一之处,即病菌均危害针叶,传播发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