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ID:19272350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30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_第1页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_第2页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_第3页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_第4页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是对亲子分离现象的一种描绘。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产生的特殊群体,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如果我们不能较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么留守儿童问题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不稳定因素。  留守儿童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但直到2004年媒体大量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后,这个特殊

2、群体才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引发了大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亲子分离和亲子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人格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讨论的,更多关注部分留守儿童的一些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对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差异特别是积极适应的个体等方面研究的较少。以至于部分研究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觉得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是划上等号的。但还有一个现象,同样在留守状态下,一些留守儿童却能很好适应当下的生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美国的心理韧性理论恰恰解释了这个现象,在面对不利反应时人们面

3、对逆境时的调适能力。个体的心理韧性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它会让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  衢州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曾对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衢州市为例)开展过为期半年的调研。其中显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接近,正常率均在90%左右,有问题和问题较为严重的比例差距均不大。这一结果与平时大家认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很严重具有较大反差。课题组呼吁:留守儿童不等同于“严重心理问题”,不能随意的给留守儿童帖上“心理问题严重”、“问题儿童”等标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不应放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而

4、应放在对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方面。这和笔者在走访留守儿童时的感受是一致的。而心理韧性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就恰恰解释了这一现象。  从心理韧性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这对社会体系如何介入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积极的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呼唤社会对留守儿童有个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还能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自己,健康地成长。  二、留守儿童和心理韧性理论研究现状极其重要性  1.国内外留守儿童研究现状:因国外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较少,问题不突出,相关的研究也非常少。而国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2004年——2005

5、年是转折点,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地主动采取了多项措施,也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讨论,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自2006年至今,研究成果迅速丰富,其中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研究居多。  2.心理韧性理论现状:心理韧性的理论始于美国,是在对处境不利于儿童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韧性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公认有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一是个体遭遇了逆境或正遭遇逆境;二是尽管个体遭遇的逆境给个体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但个体能够成

6、功应对或适应良好。所以,心理韧性的本质是个体的正常发展,这种发展既是一种过程,也会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结果,是个体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由亲子分离所带来的困境符合心理韧性的操作性定义。  另外,在对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危险性因素指那些增加不良适应结果出现可行性的生物的、环境的以及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素则是与前者相对抗的积极因素,这些因素能够降低问题行为等不良适应出现的可能性。国外研究者经过多年研究,普遍认为,心理韧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外部保护性因素包括

7、环境中的因素,它能减少危险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能增强个体的应对能力。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气质、能力、技能以及自我观念等。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有些留守儿童可能面临教育、道德、心理等的困境,但对有些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的经历反而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努力,在生活上更早独立,而起到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我们需要挖掘与留守儿童逆境相对抗的保护性因素,而在影响的各种因素中,社会支持这一保护因子对留守儿童的适应于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沈烈敏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适应过程,即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可能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心理弹性程度便越好。  3.

8、心理韧性理论下的留守儿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