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3105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3
《秦观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讲义【翻译】西城杨柳弄春柔,西城的杨柳轻轻的逗弄着春天,动离忧,泪难收。这勾起我离别忧愁,止不住热泪盈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还记得你深情地为我栓归来的小舟,还有那碧野朱桥当日事,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我们当年离别的情形;人不见,水空流。如今你不见,只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停留。恨悠悠,几时休?悠悠离别恨,何时是个头?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柳絮飞舞,落花满地的时节我登上楼。便作春江都是泪,即便春江水都是泪水,流不尽,许多愁。也流不尽我心中的忧愁。此词为少游前期的暮春怀
2、人伤别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词人简介: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勤奋研读经史。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前往徐州拜见苏轼,曾作《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后来苏轼又向王安石推荐秦观的诗歌,王安石赞叹为“清新妩丽,鲍、谢似之”。黄庭坚也曾高度评赞秦观说:“东南淮海唯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秦观虽然如
3、此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因新旧党争的倾轧,科举考试很不顺利,久困场屋将近二十年。直到元丰八年(1085)37岁时才中了进士,先后做过蔡州教授、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等官职。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而排斥旧党,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徙郴州(今属湖南),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再徙雷州(今属广东)。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秦观侥幸遇赦放还,可是途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不幸中暑身亡。噩耗传来,苏轼感伤不已,叹曰:“少游不幸死于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又说:“少游
4、已矣,虽万人何赎!”秦观平生诗、词、文皆工,著有《淮海集》四十六卷传世。词集有《淮海词》,亦称《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词提要(汇评):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幸与他的老师苏轼一样,长期陷入北宋新旧党争的漩涡,屡受迫害,惨遭流放,由此造成了他英年早逝的人生悲剧。在宋代词坛上,秦观被推为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堪称婉约词大家,他的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不幸身世为主,其妙处在于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也就是说善于把男女的爱恋相思、悲欢离合之情,与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
5、过柔美的音律、幽冷的场景、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凄迷感伤、清丽深婉的意境,从而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他的一部《淮海词》大多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苦,读来低徊哀怨,凄切感人。因而被清代词评家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人”,并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认为别人的词是用才气写出来的,少游的词是用心灵写出来的,是他用真心、真情乃至生命写成的,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秦观在中国词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远祖温庭筠、韦庄,近开周邦彦,下启李清照,历来被誉称为“婉约之宗”。下面,让我们来重点解
6、读他的一首《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内容解析:这是一首暮春伤别怀人之作,其所怀之人究竟是友人还是恋人,难以确定。我们认为,由于秦观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此词既包含爱恋情事,也可能蕴含政治情事,应当是两者兼而有之吧。此词写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春三月,当时秦观因为苏轼被列入元祐旧党而遭受牵连打击,贬为杭州通判,从此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此词就
7、是即将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重游城西金明池,为怀念同僚友人、感伤仕途失意而作。词中“碧野朱桥当日事”,即指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秦观等文坛才俊25人受皇帝赏赐、在西城宴集之事。这次盛会是秦观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象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可惜好景不长,只是短短两年之后便很快陷入了新旧党争的漩涡而一蹶不振。此词正是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感伤之作。词的上片侧重忆旧,抒发感伤离别之情;下片侧重咏怀,进一步抒发人生感慨。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以"西城杨柳"起兴,一如春蚕之吐丝,绵绵不绝,离愁难遣,别恨流水。貌似单纯
8、写景,实则蕴含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使人联想到美好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容易使人伤春念别,所以说柳最能惹人离思。“柳”,正是此词的第一个重要意象。纵观古今,在伤别诗词的意象群体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含的离思最深。为什么古代诗人如此喜欢选用柳意象呢?一是由于“柳”与“留”谐音,隐含挽留惜别之意,二是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又是天生一副款款惜别的姿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