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民国时期的导淮路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民国时期的导淮路线[摘要]淮河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社会问题。围绕着淮河的治理,政府与社会各界提出了各种对策与建议。在民国时期,导淮问题成为江河治理关注的焦点,而淮河路线的选择则是导淮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相关历史资料,概述和评价政府水利机关、中外治水专家及组织对导淮路线选择的各自考量,其基于对淮河历史、淮域地理变迁、治水经验的各自认知是不同的,故各自规划的治淮路线也是不同的,但对国民政府导淮的路线选择和实施,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体现了社会化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淮河治理,导淮路线,社会化 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导淮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庄安正的《张謇导淮始末述略》、张红
2、安的《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的“导淮”、吴晓晴的《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人海工程》、吴春梅的《多维视野下的治淮方略及其启示》等,对淮患、治淮方案、工程举办的利弊等进行很好的论述,还有唐元海、吴海涛、梁家贵、李良玉、张芳等学者对此也有诸多的研究。但对民国时期导淮的核心问题,即导淮路线的选择,虽有不少文章涉及,但还没有专门的文章去研究。本文对此试作简要的述评。 “江淮河济,古称四渎,渎者独流人海之谓也。”淮河即四渎之一,“自济归河,而留其三,黄淤淮而几存二,千古名川,一旦失其所行,竟罹万劫不复之惨,可慨也夫!”从禹贡导淮自桐柏,数千年而不患。“自黄河南徙,万里来源,同归一口,淤塞溃溢,胚
3、胎于此。”1855年,黄河北徙,“淮遂大病”,全淮流域无年无灾,无灾不酷。 曾任安徽都督的柏文蔚对淮河的致灾有多年的研究,他说:“自前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河槽淤塞,淮河独流势弱,不能出海,乃由运入江,遂使长淮数千里之巨川,毕集于灌扬一带低原之地,仅限一地运堤为保障,洪泽高宝诸浅湖为容受。此淮灾之因一。运河南北三千里,自淮而北至天津,形如弓背,南旺为其分水脊。南旺以南,水皆南流,势若建瓴。前清漕运时代,节节建坝设闸……自漕运废而诸闸失修,每当七八月大雨时期,泰山南麓汶泗沂沭诸水,一泻千里,不终朝而达于淮。兖(州)沂(蒙)诸属,反受旱患。此淮灾之因二。洪泽大湖,从前容纳长淮上流,及皖豫两
4、省诸水,输送入海。其吐纳澄清之功用,与长江之洞庭鄱阳等。自淮不出海,洪泽遂致淤积,其容水量不过旧时三分之一,上流睢浍涡颖诸水遂泛滥为灾。凤(阳)泗(州)各地,皆蒙其害。此淮灾之因三。”因此,导淮势在必行。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即呼吁:“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 民国时期,由中外人士、政社各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导淮路线,多达几十种,此说彼论,争相献策,互为参酌,形成一种历史上少有的围绕一条河流治理问题而短时内纷见迭呈的社会现象。 一、各家导淮路线的设计 导淮之说,由来已久,屡说屡废,“初非始闻于今日”。19世纪60年代,即有人建议复淮,江督曾国藩也奏设导淮局,终以
5、工程浩大,未能实现。1880年,殷自芳上书导淮六则,江督吴元炳、刘坤一奏设导淮局,也是一纸空文。1881年,左宗棠亲履淮河,筹备了200万两工费银,“旋后移节浙闽”,又未果。1909年,著名实业家张謇于清江浦设江淮水利测量局,准备导淮。1911年,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来华测勘,主张淮水完全人江,因与华人意见不合,遂中止。民国时期,社会各界提出的导淮方案纷出,他们就淮河导治的路线走向、具体河段的选择、涵闸设置、水量控制、开挖办法等,提出自己的意见。而这些导淮路线设计从总体上,又可归纳为江海分疏说、人海说、入江说等三类。 1 江海分疏说 江海分泄说的设计路线是最多的,柏文蔚、江淮水利局
6、、安徽水利测量局、全国水利局、张謇、李仪祉、徐寅亮、导淮委员会等都持此意见。但关于具体路线走向、分泄水量的比例、河段选择、坝闸设置等互相之间又是不同的。 柏文蔚的治导路线及原因分析 柏文蔚是著名的辛亥前驱,1913年,出任安徽都督后,首先提出治理淮河计划,并设立导淮局,负责治理淮河事宜。1915年,柏文蔚正式拟就《导淮意见书》。该意见书详细阐述了从洪泽湖下游经苏北盐田导淮人海的计划,还提出通过发行有奖公债等形式筹措治淮经费。后因战乱,未能付诸实施。 因时人对人海之道,议论颇多,柏文蔚也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综观“下流之水势,非一河之所能泄”,提出“东北一途,自应为长淮人海之正道”的看法
7、。他认为“海州当沫水之冲,又为汶泗沂诸水人中运河假道盐河归海之路。倘更引长淮灌注其间,势且不支。且凡大河入海之处,苟无山岭为天然之障,仅恃两堤为束水者,其河身宜直不宜弯。此路须由安东折北复向东,弯曲且远”。至于有人建议开浚黄河旧槽归海,他持异议,认为旧槽“淤高且坚,清口以下,淮已无故道之可复,云梯以至海口,又广且远,即能浚深黄槽,而海口无量数之淤沙,无法可以尽去”。故上述两路皆不宜。对前人改潮河为淮河出口,只因口外有开山,“虑其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