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ID:19165156

大小:31.6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29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_第1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_第2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_第3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_第4页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摘 要:中国戏剧中,杂戏俳优在宫廷杂戏表演具有俳谐戏谑和“谈言微中”两个文化传统。唐宋之际,参军戏这一形式逐渐由分朋竞技转向分朋竞艺,其可观赏性和竞技色彩更为突出。俳优戏谑性“言辞”夸饰铺排,使其最终演变为“热戏”。热戏“递相夸竟”的俳优言辞深刻地影响了一些作家的诗文创作,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少有文体的顾忌,语言运用竞技夸饰,气势夺人,铺张扬厉色彩明显,并在幽默机智之中继承讽谏传统。苏轼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苏轼一生喜好杂剧并长期浸淫其中,其诗文中特殊的俳谐情调源于宋代杂剧的影响。苏轼创作了大量队戏演出仪轨中的教坊词。对俳优传统的汲取,使苏轼风趣机智之中往往讥讽当

2、世,为乌台诗案埋下了因由。  关键词:苏轼;俳优传统;俳优言辞;宋代杂剧     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其诗文创作俳谐幽默又语含讽喻。俳谐戏谑,作为一种智力优越、常识渊博的展示,娱己且劝世;仕途坎坷时,戏谑又可淡化痛苦,抚慰伤痕。因之苏文可读性强,人人喜爱。但语含讽谏,忠言逆耳,多次获罪,命运多舛。追溯苏轼诗文风格的形成原因,除对以往俳优传统的汲取以外,笔者认为苏轼素好杂剧,宋代杂剧传统对苏轼俳谐以及讽喻劝谏两个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一    唐代歌舞戏诸体兼备,蔚为大观,“已经是古俳优发展的最高阶段”。宋代杂剧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任半塘先生谓:“现知唐代戏弄

3、所有体裁,除合生始于初唐,猴戏具体资料见于五代以外,余如大面、钵头、弄婆罗门、拍弹等,其最早之记载,无一不在盛唐,……其中如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最早。此原梵戏,其译本或改本之始演于中土,当更在唐以前。”  参军戏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乐府。《辽史》把参军戏归人散乐,认为“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宋李肪等《太平御览》卷569引《赵书》: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着介黄绢单衣。优问:“汝为何官,在我辈中?”日:“我本陶馆令。”斗数单衣日:“政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因此,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1

4、6《唐人杂纪》有云:“戏弄参军,自汉已然矣,不始于唐世也。”  唐宋之际,参军戏这一形式逐渐由分朋竞技向分朋竞艺转变,其可观赏性和竞技色彩更为突出。尤其是俳优戏谑性“言辞”,高祖、太宗时的论议尚富政治色彩,至高宗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多与教坊宫廷演剧一起,具备参与大型庆典表演以及娱乐的性质,并最终演变为“热戏”。  这种唐宋之际习见的戏剧竞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宋代的曲艺和杂戏的演出形态。优人“较艺”与热戏的竞艺如出一辙。虽云杂戏,而其表演内容则为打诨。《东京梦华录》卷6“元宵”条记载甚详,兹举例如下: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

5、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  上述资料中的戏剧由不同的演出团体轮流上台表演。所谓“更互杂剧”、“左右军百戏”、“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云云

6、,皆可看出热戏“竞艺”形态的存留。  《东京梦华录》卷7“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曾记载汴京露台弟子于皇帝游春时在金明池南宝津楼演出杂剧与百戏争胜的热闹场面:  后部乐作,诸军缴对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  其中的著名杂剧名角丁都赛名贯中州,其妙曼绰约的形象被钤入砖雕流布各地,深入人心。同书卷5“京瓦伎艺”条专门提到“教坊减罢并温习”的勾栏杂剧艺人,除上文所列者外,另有张翠盖、张成弟子、俏枝儿、周寿奴、称心等。    二    从中国戏剧传统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俳优杂戏在宫廷的表演还是参军戏在民间的演出

7、都具有俳谐戏谑和“谈言微中”,借机“优谏”两个文化传统。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并将俳优视为“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的“岂不亦伟哉”的大丈夫!正是这些”最下且贱”的大丈夫“谈言微中”、“谈笑讽谏”,“泽留后世”,然“合于大道”马令在《南唐书·谈谐传》中追溯了优谏的历史,充分肯定了优人救褊讥弊的作用:“呜呼,谈谐之说,其来尚矣!秦汉之滑稽,后世因为谈谐,而为之者多出乎乐工优人,其廓人主之褊心,讥当时之弊政,必先顺其所好,以攻其所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