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高职《机械制图与CAD》的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高职《机械制图与CAD》的教学研究【摘要】《机械制图》与《AutoCAD》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安排的合理与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实习与工作。把《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起来,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项目教学法等,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整合项目教学课程改革 1《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教师通常利用教学模型和挂图,辅以教具(三角板、圆
2、规等)在黑板上绘制演示,向学生讲解绘图原理和方法,学生则通过大量练习巩固知识。这种枯燥缺少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往往课堂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学习积极性很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广泛应用《AutoCAD》(简称《CAD》)软件,实现了甩图板无纸化办公。计算机绘图极大地提高了绘图的质量和效率,与手工制图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专院校大都开设了《AutoCAD》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较浓,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学生光会计算机绘图中的各种命令操作是远远不够
3、的。机械制图不仅是学习《CAD》的基础,更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看不懂图纸,未掌握零件图的识读在工作和学习中寸步难行! 一般院校《机械制图》和《AutoCAD》这两门课程是相对独立、分开授课的,这种课程安排导致内容重复、课时增加、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为了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将《机械制图》和《CAD》这两门课程融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机械制图》与《CAD》的整合 将《机械制图》与《CAD》整合成一门课,分为九个章节,课时安排为1:1,
4、先讲解机械制图后讲解计算机绘图。这种方法能把这两门课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整合措施如下。 课程内容的改革 (1)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制图的国家标准;AutoCAD的基础知识,包括用户界面、设置绘图环境 (2)机械制图中点、线、面的投影,投影法的基本知识;AutoCAD基本命令的使用,平面绘图的基本训练 (3)柱体与回转体的概念、投影特性;CAD中用拉伸命令绘制柱体,旋转命令绘制回转体 (4)机械制图讲解组合体的识读、尺寸标注,手绘轴测图的画法;CAD绘制简单组合
5、体的三视图、尺寸标注、轴测图的绘制 (5)截交线与相贯线的性质与画法;CAD中如何绘制截交线与相贯线 (6)机械制图中机件形状的表达方法,包括基本视图、剖视图等;CAD绘制基本视图、剖视图、局部放大图等 (7)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讲解;CAD绘制螺纹紧固件、键、齿轮、轴承等 (8)讲解零件图的作用、内容、表达方法、技术要求;CAD绘制完整的零件图 (9)装配图的作用、画法、装配工艺结构;AutoCAD产品设计方法及装配图 2.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
6、生的就业能力,我们改革了该课程传统的期末考试方式,将中级制图员考证与学生毕业证结合起来,并且鼓励通过中级制图员考试的同学继续考高级。中、高级制图员考试包含两大块:理论知识要求(笔试)和计算机绘图技能(机试)。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证知识融入教学中,强化考证的知识点与练习。考证通过率达98%,这种考核方式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总结 笔者在多年的《机械制图与CAD》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思索和进取,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精讲精练
7、 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画图方法,在黑板上用圆规和三角板示范制图,在机房广播教学CAD操作,无论是手工制图还是计算机绘图,精讲完随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在一旁指导检查,对完成的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没掌握的同学再集中辅导。由于该门课实践性较强,课堂和课后必须配以相应的练习来巩固,但是在高职教育中,教师要对习题集上的习题必须进行优化处理,从易到难,作业切不可过多过难,达到开启学生活跃思维的效果。 3.直观教学法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带上教研室相应的机械模型,让学生直接感知,课堂
8、分析模型的点线面,并利用AutoCAD绘出其三维造型及其三视图,帮助学生进行“空间-平面-空间”的思维培养。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特别差的同学,让他们课后用橡皮泥通过组合或切割自制各种组合体,并从各个角度观察组合体,按投影规律画出其三视图。这种直观观察和练习多了后,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必将大大增强。 3.加强徒手绘图训练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徒手绘图训练只占很少一部分学时,其内容主要是徒手绘制简单组合体或零件的正等轴测图,有的院校的教学计划里甚至无此内容。但是不少学生在做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