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

ID:19012558

大小:18.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7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_第1页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_第2页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_第3页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_第4页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在介绍消能减震体系优越性的基础上,简述了抗震设计理论以及减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状况,并对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思路与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发展、完善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消能减震结构发展至今,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在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中都制定有消能减震设计的有关规定或指导意见,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采用了消能减震体系,都一致认同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预见消能减震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情况还存

2、在一些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计算和实用设计方法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对传统抗震技术,消能减震体系具有很多优越性[1]:  安全可靠、有效减震: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由于设置非承重的消能装置,它们具有很强的耗能能力,在强地震中能率先消耗结构的地震能量,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保护主体结构和构件免遭损坏,确保结构在强地震中的安全。  经济、节省工程造价:消能减震结构虽然增设某些消能装置,但主体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小,故可减少构件断面,减少构件配筋,扩大跨度,增加高度等等,结构物的总造价反而节省。  使建筑结构

3、设计不受太多限制:由于采用消能控制装置,结构本身所受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少,因而可以突破传统结构对结构设计的某些严格限制,按照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做成非规则结构、大跨度结构、大开间结构、框架与砖混结构、超高层抗震抗风结构等等。使建筑师从“抗震”限制中解放出来,比较自由地对建筑物或结构物进行建筑设计,而其抗震能力通过减震装置加以保证。  技术合理性:消能减震结构则是通过设置消能构件或装置,使结构在出现变形时大量迅速消耗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在强地震中的安全。结构越高、越柔,跨度越大,消能减震效果越显著。由于消能减震结构

4、体系的上述特点,已被广泛、成功地应用于“柔性”工程结构物的减震。一般来说,层数越多、高度越高、跨度越大、变形越大,消能减震效果将越明显。  适应范围广:消能减震体系既适用于新设计的工程结构,也适用于已有工程结构的抗震加固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既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一般建筑结构、住宅建筑,也适用于地震时要求保证绝对安全的重要工程结构可能产生放射性物质、剧毒物质泄漏或剧毒气体扩散、爆炸及其他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的建筑物,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城市生命线工程、卫星地面站、海洋平台等等。  检测修复方便:由于消能减震结构

5、师通过外设消能装置而不是通过结构本身达到抗震要求的,故对其抗震性能的检测修复也只限于外设装置,维修、更换都很方便,这比检测后修复结构物本身要快捷方便得多。因此它能确保地震后的快速修复,这对地震后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正是消能减震结构有着以上诸多优点,使其在工程上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开展消能减震技术研究的国家已有20多个,在实际应用工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2][3][4]是指在结构的特定部位安装某些特殊装置、某种机构

6、、某种子结构或施加外力,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  近年来,随着各国在消能减震方面研究的深入,许多国家相续制定了消能减震结构相应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2][3][4][5]。美国消能研究组织早在1992年就制定了一系列试行条款,对带金属屈服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作了规定。提出在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阻尼器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而主体结构仍保持为弹性的设计原理。1993年,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NOC)又颁布了有关于消能减振技术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消能减振体系

7、设计时不能采用等效侧力法(相当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底部剪力法)计算,而应该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于安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可以采用反应谱分析法。俄罗斯也制定和颁布了“消能减振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施工规程”,它主要包含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规定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另~方面也列举了相关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制定、颁布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我国新修订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也增加了隔震和消能减振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加速该项技术的实施。  现代

8、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不断加深,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从最初的静力阶段和反应谱阶段,发展到动力阶段及目前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静力分析方法忽略了结构本身动力特性的影响,对低矮的、刚性较大的建筑物是可行的,对柔性较强的消能减振结构计算误差较大,对结构动力反应以及消能构件的内力无法准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