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

ID:19002653

大小:9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0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_第1页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_第2页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_第3页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_第4页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章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對於大多數的教育人員來說,課程、教學、與視導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不明確的趨勢。最近的研究顯示教學視導人員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有強烈的影響(Krug,1993)。教學視導人員到底扮演哪些重要的課程、教學、及視導的領導行為?視導人員是教育革新的催化劑,也是變遷的代理人(changeagent)。在課程發展方面,他(她)應協助教師辨認課程的問題,並協助他(她)們尋求解決之道。視導人員是課程工作人員之一,在課程發展過程中,他(她)是參與者,他(她)是課程的促進者(facilitator)。他(她)的權威及主張都可

2、影響學校的教師,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在整個課程發展中,視導人員不一定是發展者,但為了取得教師對他(她)的信賴度,他(她)必須具備專精的知識與技能,瞭解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才能與教師分享經驗,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本章就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的意義、模式及目標的擬定,分別敘述於後,俾供參考。第一節課程發展的定義在探討課程發展的定義之前,不妨先行瞭解「課程是什麼?」課程最早的意義源自於拉丁文「跑馬道」(racecourse)。後來,這個術語逐漸成為學校的一系列學科(courses)。在1920年代,第一個現代的術語出現,把課程視為

3、一種歷程,不是一種結果。Bobbitt(1924)即把課程界定為「學生遭遇到的一切有組織及無組織的教育經驗」。到了21世紀,課程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兩大派別:其一為課程是學科或科目的總合;其二為課程係指學生在學校內所獲得的經驗(黃光雄、蔡清田,2004:4)。然而,課程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必須瞭解課程是如何發展出來的。本節就課程發展的字義、範圍、階段、及層級說明。一、從課程發展的字義言課程發展(curriculumdevelopment)一詞在一般課程文獻中,常視為與課程計劃(curriculumplanning)、課程設計(c

4、urriculumdesign)、課程編製(curriculumbuilding)、及課程建構(curriculumconstruction)的同義詞,皆指課程結構的發展(歐用生,1990)。二、從課程發展的範圍言Beach&Reinhartz(1989)認為課程發展有兩大部分:過程及內容。過程涉課程計畫、課程規劃、課程實施及課程評鑑。內容則涉及課程結構、課程組織、教材及教法之選擇等。三、從課程發展的階段言Oliva(1976)指出:課程發展經常與課程計畫、課程改進及課程建構交相使用。惟就發展的階段言,課程發展的初步階段可

5、概念化為課程計畫;課程計畫一旦完成,課程的繼續發展則屬於課程改進。四、從課程發展的層級言Eisner(1979)認為課程發展有六個層級:教師、地方、學區、州級委員會、大學課程發展中心、出版界的發行人。Saylor&Alexander(1966)指出課程設計的層級包括:州、學校系統、學校、教師團體和個別教師。Law(1990)7則從課程決策的觀點,分為五個層級:全國的層級、區域的層級、學校的層級、學科的層級、教師的層級。這五個層級都是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譬如,課程的控制是由上而下的,但學校課程的革新是由下而上的。綜上

6、所述,課程發展可以歸納成下列幾個概念:一、課程發展是繼續不斷改進的歷程:此一歷程包括課程計畫、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及課程評鑑等階段。二、課程發展是手段而非目的:課程只是達成學校目標的可行手段之一,而非一種產品。課程發展的結果是學生的學習成就。三、課程發展的潛力來自教師層級:教學的改進始於教室,課程是否適當,能否適應學生的能力及社會的需求,只有教師最清楚。教師掌握了教學的最後決定權,發揮課程的決定力量。第一節課程發展模式壹、學習目標及學習歷程模式Law&Glover(2000)從學習目標及學習歷程的途徑,把課程發展分為四種模式

7、。今列述如下:一、Tyler的直線目標模式Tyler(1949)認為學校是一所具有目的的機構,教育是一種含有意圖的活動。他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四個問題,作為課程設計和教學的理論基礎。這四個問題是:(一)學校應當尋求達成哪些教育目的或目標?(二)我們要提供哪些教育經驗,始能達成所定的目的或目標?(三)這些教育經驗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組織?(四)我們如何能夠確定這些目的或目標是否已經達成?從這四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簡化成一種直線型的課程發展模式。茲圖示如下:目的和目標選擇組織評鑑圖1Tyler的直線目標模式資料來源:T

8、yler(1949).Wheeler(1967)進一步把Tyler的直線模式修改為圓環目標模式。評鑑的結果未符預期目標時,能夠檢討修正不當的步驟,重新設計。此一模式圖示如下:2.選擇學習經驗1.目的、目標5.評鑑3.選擇內容4.組織和統整7學習經驗和內容圖2Wheeler的圓環目標模式資料來源:Whe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