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77645
大小:7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0
《治大国如烹小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洛阳石毓智(斯坦福大学博士,1999;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 按:最近两个星期以来,我先后写了4篇文章讨论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与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念,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现在整理出一篇单篇文章,供大家批评指正。该文将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内容提要 在阐述新一届领导人的治国理念时,习主席提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让我们有机会重温老子这一著名的治国理念。与2500年以来所有的大学者、大政治家不同,本文提出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老子主张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家要努力照顾到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民众。这
2、一理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国无弃人”,不同地区、不同地位、不同条件的人都能得到适当关爱。这一解释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可靠性,与老子的其他思想和谐一致,不仅可以清楚他何以认为“见小曰明”,又可以明白他提出“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老子 习近平 《道德经》 中国梦 小鲜说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究竟何意? 习主席最近接受采访时,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用以说明新一代领导人的治国理念。老子这句话是个比喻,比喻的优点是形象生动,缺点则是表达模糊,可以有多种理解。那么,如何来理解老子这句话?
3、 古往今来,不论文人学士还是帝王将相都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烹鱼不能频繁地搅腾,否则就会碎掉烂掉,不便食用。由此推及,治理国家不能烦扰民众,否则无以成功业。历史上关于这句话的注解很多,就让我们看看两个大学者和两个皇帝的解释吧。 (1)《诗经》毛传:“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2)魏经学大师王弼:“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3)唐玄宗:“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
4、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4)宋徽宗:“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先哲的理解大同小异,不外乎上面这些说法。在一般人看来,是呀,这不是很有道理嘛!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明摆着的真理。没有烹调过鱼,起码吃过鱼,谁喜欢吃碎烂的鱼肉?国家也是如此,当政者天天折腾百姓,人人不得安居乐业,社会怎么会能发展?这道理既正确又深刻,然而问题是:这是不是老子的原意?老子的话中有没有更深刻的意义?
5、 其实,从古到今都错会了老子的本意,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其中的“大”“小”这两个关键词。老子这里谈的是“治理大国”之道,用的是“烹制小鱼”的比喻。试想一下,难道“烹调大鱼”就可以随便翻腾了吗?“治理小国”就可时常扰民吗?一样不可以!老子肯定不赞成“频扰民”,然而他这里关心的不是这个问题。 凡做过鱼的人都知道,大鱼比小鱼更怕折腾。比如你煎一条3斤重的黄河大鲤鱼,跟做一条只有小拇指大小的湘江楞子鱼比一下,楞子鱼体小肉紧,翻搅几次没多大关系,仍然完好无缺,然而大鲤鱼搅腾两次就可能烂掉了,碎成一锅鱼粥。如果老子就是想说明“治理大国不能折腾”这一道
6、理,那么他的话应该是“治大国若烹大鲜”,因为这样更加贴切。显然,老子是另有所喻。 人们对老子这句话的理解偏颇来自忽略了这两个关键词“大”和“小”,正确的答案也在有关的数量上。在日常生活中,你想吃黄河大鲤鱼,到菜市场买一条大的就够全家吃了,人少的家庭,斤把子就行;人口多的家庭,就买一条三五斤重的。然而想吃湘江楞子鱼,没有人只买一条的,因为最大的只有食指那么大,普通的就是小拇指大小,一条只够一个人填牙缝。所以,通常人们一买就是好几斤,一斤就是几十条。 像湘江楞子鱼才能叫“小鲜”,烹制的时候,谁也不会一条一条去做,都是很多条一起
7、做。烹大鱼一般是一条一条做,小鱼则是众多条一起做。这才是“烹小鲜”和“烹大鲜”的最显著区别,也是老子比喻的精髓所在。 烹大鱼,你只用眼盯着一条大鱼就行了,相对比较简单。然而烹小鱼,你就必须照顾到众多的小鱼,让每条鱼受热均匀,不至于贴近锅底的烧糊了,而上面的还是生的;作料汤汁要覆盖所有的小鱼,不至于有些鱼死咸,而有的还没一点儿咸味。 可以说“治小国如烹大鲜”,国家就一个城市那么大,照顾好了皇城根下的子民,全国大多数人也就满意了。然而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幅员辽阔,庶民众多,要照顾到每一个子民,这样难度就大很多,当政者
8、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更大的努力,让那些偏远地区的子民得到跟皇城根下的一样的待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