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55779
大小:15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1
《恩洼滞洪区建设工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恩县洼滞洪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武城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证书等级:甲级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004号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10月目录1项目建设地理位置12工程任务、建设内容12.1工程任务12.2滞洪区启用标准12.3洪水调度运用12.4工程内容22.5项目投资及建设进度23项目评价等级及范围23.1评价等级23.2评价范围34环境保护目标45项目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46项目经济损益分析77项目建设合理性78联系方式771项目建设地理位置恩县洼滞洪区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北部卫运河下游右岸。东以陈公堤为界,
2、南至平(原)武(城)公路,西部为自然地形,北部为卫运河右岸大堤,总面积325km2,最大滞洪水量7.0亿m3,最大淹没水深4.02m。项目区涉及涉及武城县城及武城、鲁权屯、四女寺、郝王庄四个镇及广运街道办事处。2工程任务、建设内容2.1工程任务恩县洼滞洪区为国家重点蓄滞洪区,在卫运河超过保证流量或河道发生险情或防汛特别紧张时,开启西郑庄闸向恩县洼分洪,承担卫运河流域防洪任务。本次工程建设任务是根据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及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按50年一遇洪水运用标准对恩县洼滞洪区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安全建设,为该滞洪区的安全和有效启用创造条件
3、,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和滞洪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体任务是:(1)通过维修外部围堤、清淤退排水河道及配套建筑物等工程,保证超标准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2)通过修建安全区、安全转移撤退道路、预警预报系统等,保障蓄滞洪区内居民在分洪蓄水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区内居民进行避洪安置和安全转移。(3)研究提出蓄滞洪区调度运行管理的体制和制度。2.2滞洪区启用标准国务院国函[2009]134号文批复的《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中将恩县洼滞洪区定为重要蓄滞洪区,启用标准定为30年一遇,运用标准为50年一遇。2.3洪水调度运用7根据2014
4、年7月28日国家防总批复的《漳卫河洪水调度方案》,恩县洼的洪水调度为:当上游发生洪水,卫运河、漳卫新河、南运河需要承泄洪水行洪时,河道上的祝官屯、七里庄、袁桥、辛集、代庄等各拦河闸(坝)应提前依次自下而上开闸泄洪,避免形成人造洪峰,确保行洪畅通。当卫运河洪水较大时,视情况运用四女寺节制闸向南运河分洪,分洪流量原则上不超过150立方米每秒,洪水经捷地减河入海;遇南运河下游地区有用水需求时,视情况适当向下游地区分泄部分水量。当卫运河、漳卫新河洪水超过保证水位时,沿河各级人民政府应全力防守,充分利用河道强迫行洪。当河道堤防发生严重险情,为避免
5、堤防决口,开启西郑庄分洪闸向恩县洼分洪,经导流堤将洪水导入滞洪区,洪水随地形自然漫溢,同时,六五河挡洪闸落闸挡洪。当减河水位下降后,及时安排退水。利用区内主要排水河道,经牛角峪退水枢纽泄水入减河。2.4工程内容恩县洼滞洪区建设工程内容包括防洪工程建设、安全建设和管理设施建设三大方面。防洪工程包括:北围堤卫运河大堤,对弃土不规整的部分内堤坡段进行草皮护坡,东部围堤陈公堤设计对部分冲刷严重的大溜沟进行整修,对损坏的堤顶道路进行重新铺修,并对其配套的部分穿堤建筑物进行重建、维修加固及封堵;综合治理退排水河道以及新建、拆除重建、加固完善配套部分
6、建筑物。安全建设包括:加固原县城围堤及六六河左堤并东扩至陈公堤;在六六河中下游(六六河桩号139+900处)新建县城安全区排涝泵站一座;对部分撤退干路翻修,部分支路进行新建、翻修等。管理设施建设包括:新建调度中心一处及配套部分管理设施等。2.5项目投资及建设进度工程总投资38934.19万元,总工期为3年,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3项目评价等级及范围3.1评价等级1、生态环境本项目不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重要生态敏感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HJ19-2011),本报告确定生态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2、声环境项
7、目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结束声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本报告确定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3、地表水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依据,确定本工程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74、地下水环境本项目为防洪滞洪项目,施工过程和运行期不取用地下水。在建设过程主要为六五河挡洪闸涉及施工降水问题,建成后运营期排水主要是(本次规划新建调度中心1处)管理人员产生少量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运,不排入地下水体。由于施工降水时间较短,降水量不大
8、,因此,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本项目属于Ⅰ类项目。本项目不属于典型地下水影响型项目。项目所在地不属于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环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