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17994
大小:97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0
《2012华师大版七上4.8《平行线》word教案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参赛教案设计参赛科目:数学教材版本: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参赛课题:《平行线》姓名:覃宾联系地址:来宾市兴宾区石牙初级中学邮编:546126联系电话:15807824009课题:4.8平行线来宾市兴宾区石牙乡初级中学覃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平行线的定义;(2)会画平行线及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3)理解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2.能力目标:(1)通过欣赏情境图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通过平行线的公理及其推论的探究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情境图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
2、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对平行线定义的理解及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难点是对平行线定义的理解.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教学活动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我们的口号是:我不会我来学!我学会我进步!二、情境图片(生活中的平行线)俄罗斯国旗荷兰国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显示).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吗?阿根廷国旗古巴国旗比利时国旗瑞士国旗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轻松第找出图中平行线标志.[让学生在口号的感染下进入学习的角色.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平行线,引入课
3、题.出示第二组图片,问:你知道滑雪运动员滑雪时需要注意什么吗?二、探究新知:出示图片:[问题一:你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到平行线吗?问题二: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平行线吗?问题三:平行线有什么特征?概念:(教师提问)1、什么叫做平行线?2、怎样表示平行线?由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要保持平行!学生观察后回答.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后回答.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1.平行线间的宽度(距离)处处相等.2.平行线不相交.讨论后得出答案: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平行用符号“∥”表示.如图,直线AB和CD是平行线,记作AB∥CD(或CD∥AB),读作“A
4、B平行CD”(或“CD平行AB”).若用m、n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m与直线n平行,记作m∥n(或n∥m),读作“m平行n”(或”n平行m”).学生观察后回答:1.AB∥CDAD∥BC再一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表达合作的能力.试一试:CD1.用符号“∥”表示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BAAD2.找出图中各对互相平行的直线FGEOHCB想一想: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平行外还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动手做一做:(1)你能用手中的方格纸画出平行线吗?(2)你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线吗?试一试:(1)经过点C能画出几条直线
5、与直线AB平行?(2)过点D画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它与(1)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练一练:1、课本P168页练习第1题2、在同一个平面内,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的位置关系是( )A一定与两条平行线平行B可能与两条平行线的一条平行,一条相交F2.AB∥CD∥FGIAD∥BCOEH∥AGGBD∥HI讨论后回答: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教学生跟着画以后归纳画法:一放、二靠、三推、四画.学生动手画图讨论后归纳.结论:①平行线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②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6、交流合作完成后教师展示答案.解:③PT∥MN注意:线段的平行是指两条线段所在直线的平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练习、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了解教学效果.C一定与两条平行线相交BBACD与两条平行线都平行或都相交PCA3.如图,在△ABC中,P是BC边上一点.①过BC上任意一点P(除B、C外),画AB的平行线,交AC于T.②过C画MN∥AB.②直线PT,MN是何种位置关系?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作业:课本P169页练习第2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展示.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
7、线m]平行线的表示方法:平行线的画法:1、借助方格纸画;2、借助三角尺画.(一放、二靠、三推、四画)平行线的公理及其推论: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加深理解.巩固本节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