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906149
大小:19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2
《明监国鲁王墓在金门发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监国鲁王墓发现过程鲁王姓朱,名以海,明太祖第九个儿子,朱檀的第十世孙。崇祯十五年冬,清军攻陷衮州,王之父兄俱殉难,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 ,受册封为鲁王在山东衮州,正式受命即鲁王位,甫封四日,清兵破州,王南奔国难,次年鲁王即监国位於台州。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鲁王於金门逝世,由於当时岛上风鹤,不敢停衬,所以葬於金门城东门外的青山,墓碑并未刻字,一般人不知鲁王葬於此,清代修撰的明史,则是诬陷郑成功沈鲁王於海。 清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八年)金门人林树梅,在金门城发现无名古冢,经乡人指认是鲁王墓,报
2、请福建兴泉永巡道周凯下令清界,禁樵苏,并树立「明监国鲁王墓」碑,碑阴刻有「明监国鲁王墓碑记」。 民国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国军在古岗湖西侧的梁山下炸山采石,无意间发现鲁王真冢,中有「皇明监国鲁王圹志」一方,极具历史价值,洗刷了郑成功沈鲁王於海的冤屈,民国五十二年二月四日,政府隆重举行迁葬典礼,将鲁王遗骸重新安葬在太武山南麓。 原金门城东的鲁王疑墓,金门县政府请专家掘考,研判是宋代命妇之墓,依墓中所发现的元丰通宝,於墓碑上刻「宋元丰命妇之墓」。 明监国鲁王圹志 民国四十八年八月廿二日,前线国军在金门旧金城东,炸山采石,发现古墓
3、一座,继於墓穴寻获石碑一方,始知为南明 监国鲁王朱以海圹志。同时出土者,尚有永历通宝,方砖,瓷等。金门政务委员会为免此批珍贵文物流失,遂移交国立 历史博物馆典藏。 圹志碑石属玄武岩,刻「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及鲁王毕生事迹全文,出土时右额已破损,惟碑身 完整。该篇圹志,可考正许多旧史的错误。 根据明史记载监 国鲁王的末路是「鲁王於明末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 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 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 人沈之海中。该圹志记载∶「……鲁玉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二日中痰而薨。」郑成功死於壬寅五月初八,应在鲁王之前。
4、 缘郑成功提兵反清复明之际,明宗室多徙居台、厦 ,监国鲁王亦在其中。郑氏皆以礼待。惟明宗室纷纷立国以 图匡复者颇有人在,其所部诸臣,虽亦同仇敌忾,不免各为其主。 郑氏既奉降武帝之永历正朔,自不能再奉鲁王。鲁王乃与郑氏留驻福建金门,一度迁居南澳。旋以喘疾逝世。对清廷诬称郑成功谋害鲁王一事,据此碑文而得以辨正。鲁王真冢的的发现,在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外,另一层重大的意义,是刷清了延平郡王郑成功历时三百余年的莫须有罪名——过去有若干学者认为,鲁王是被郑成功「沉于海」而死的。 蒋经国先生,曾于一九六零年十二月特撰「重建明监国鲁王墓碑记」
5、,刘于鲁王真坟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说明得最为清楚透彻。兹录该文的全文于下: 「中华民国四十八年己亥仲秋,金门将士以构筑工事伐石启士,获见南明监国鲁王以海真坟圹志,记王世系事迹、生卒时日及死因甚详。 惟据明史三王传及三藩红事所载,均谓王居金门不为郑延平所礼,将之南澳,被沉于海云云。斯圹之出足证旧史之妄,而延平数百年来之横遭诬蔑,亦从此晓然大白于天下后世,此自世间是非与正义所系,不徙供史家考览已也。 当明室末造,流寇播乱,清军乘机入关,窃据神器,王以帝胄,致力匡复,备历险艰,亘十八年,而所志不懈。自监国后,为虏骑逼迫,力竭声危,适延
6、平以孤臣孽子之身,举义金厦,奉明正朔,王之辗转渡海来依,自必能和更协力,共谋大计。使天假以年,竭其志虑,奖率忠义,其光复旧物固在意中。以恒理度之,岂有如延平之坚忠劲节,而肯伤仁背义,残害明室宗亲者乎?盖其时延平据地虽小,而为眷眷故国,不甘臣虏,人心所系。清廷初主中夏,立业未固,深恐义声所播,举国景从,故不惜伪撰史实以厚诬之,而乱视听,动摇其人心士气。往昔余游金门,胆工疑坟,缅怀往事辄为之欷虚低徊而不能去。今地下之秘,豁然轩露,王之死得其正,已无置疑意者,碧血丹心,永留海筮,精诚所感,造物亦不得久必之,其足增重延平作忠臣义士之
7、气为何如也。……」 「…今世共#之恶浮於闯献而俄寇之处心积虑欲假汉奸之亡中国视当日之清廷为尤甚我三军将士在总统蒋公英明领导之下正仰承矢烈遗志以海外基地秣马厉兵力图兴复而斯圹出土适丁其时是诚足以发扬忠义之心恢宏志士之气益坚反共抗俄成功之信念者…」墓前有一座仿古的门坊,上面题著「民族正气」四个大字。 可以想见,领袖蒋中正先生渡海到这蕞尔荒岛之时,见到这些明末遗像,内心一定激动不已。对於大陆神州不同年代的眺望,却有些同样的心情,我们还可以在二件事物上发现一些关联。 山外镇左边圆环,蒋公深褐色铜像的基石上题了「民族救星」四个字,不
8、难与郑氏和明代遗宗皆被冠以「浩然正气」或「民族正义」的发生联想。 鲁王在金城镇古岗村近郊的一块石头上手书「汉影云根」四个字,以发对故国山河的怀念之情。蒋公亦在太武山麓一块超大的巨石上也刻勒著「毋望在莒」四个大字 ,也同样藉由孤臣孽子的心情,抒发对故有江山的怆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