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

ID:18881466

大小:6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6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_第1页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_第2页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_第3页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_第4页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子吸收光谱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原子吸收光谱概述摘 要: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它应用比较广泛。本文综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历史、测定、特点、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化;应用1.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原子吸收光谱法自1955年作为一种分析方法问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始的序幕期、爆发性的成长期、相对的稳定期和智能化飞跃期这4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由此原子吸收光谱法得以迅速的发展与普及,如今已成为一种倍受人们青睐的定量分析方法。1.1第一阶段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

2、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根据钠发射线与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断定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1.2第二阶段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

3、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Varian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1.3第三阶段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2-10-14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近年来,塞曼效应和自吸效应扣除背景

4、技术的发展,9使在很高的的背景下亦可顺利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基体改进技术的应用、平台及探针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稳定温度平台石墨炉技术(STPF)的应用,可以对许多复杂组成的试样有效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1.4第四阶段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

5、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联用技术(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流动注射-原子吸收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色谱-原子吸收联用,不仅在解决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方面,而且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用途2.原子吸收光谱的分类刘洪涛等人[1]在激光剥离2单激光二极管原子吸收光谱法(LA-DLAAS)的基础上[2,3],利用两个激光二极管(DL)作双光束光源测定了铀贫矿中235U/238U同位素比。双光束光源能消除信号波动对测量重现性影响,改善LA-DLAAS的精密度和准确度。Nd:Y

6、AG激光器用于剥离样品作原子化器,两个DL激光束以约4°交叉角穿过样品焰,吸收信号由光电二极管检测。检测限为18μg·g-1;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为5%和2%。2.1火焰原子吸收(FAAS)Granado等人[4]用大体积液体膜预富集,用FAAS测定了海水及天然水中的镉。富集因子为17.9,检出限为01006μg·L-1;RSD为215%,回收率为101%。样品用缓冲液调为pH7.8,取286mL置于大烧杯中。16mL的富集液为0106mol·L-1的硝酸,置于较矮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同心地放在大烧杯中。再将74mL含0184g·L-1络合剂2-APBH的甲苯

7、溶液倒入大烧杯,液面没过小烧杯,在样品溶液和预富集溶液的顶端形成一层液体膜。将此装置放在磁搅拌器上搅拌,30℃的恒温室平衡4.5h。富集原理是:样品溶液中的Cd离子,通过与液体膜中的2-APBH反应,进入液体膜生成螯合物,该中性螯合物在pH梯度力的作用下,9又由液体膜转移到预富集溶液。从大体积的样品溶液转送到小体积的富集溶液的过程,就是富集过程。Yebra等人[5]用微型分离柱富集,FI-AAS检测,分析海水中的Cd;微柱中填装CheliteP螯合树脂。微型柱可在野外直接输入海水预富集Cd,不需要调pH值,然后在实验室的FI-AAS上洗脱、测量;Cd的检出限

8、为2.7ng·L-1;富集因子大于1500;无基体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