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

ID:18867497

大小:52.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9-26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_第1页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_第2页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_第3页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_第4页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况文献综述一、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政策依据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伦-cMullen﹒I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其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或"Site-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其缩写词为"SBCD"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真正从认识上为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莫定思想基础的是以美国的施瓦布(J.J.S。hwab)和英国的斯腾豪斯(L.Stenhou

2、se)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家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理论。施瓦布在总结美国"新课程运动"失利的原因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发起和组织了课程领域的"走向实践运动"。几乎在同一时期,斯腾豪斯在英国与施瓦布遥相呼应,针对目标模式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并领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他们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共同奠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揭开了序幕。  我国的课程建设还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按课程

3、设置权限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例如,钟启泉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8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漷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专著《校本课程论》,吴刚平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2002)等几部力作,是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此外,还有一些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的汇编文集,如刘旭东博士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和门秀萍主编的《中小学

4、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等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部分单列,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规定了各级的管理权限。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作了明确,并进一步下放和扩大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肯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5、的建立,明确将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明确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权利和职责:学校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与校外有关专家合作,开发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学校有权选择经过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应体现民主原则,必须有教师代表,学生及其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在实

6、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由此,国家己经从政策上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1、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就有了课程多样化的思考。真正进入课程开发机制层面来探讨课程多样化的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王伟廉在《课程研究领域的

7、探索》一书中曾对"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作过简单的介绍。钟启泉在考察国外的课程理论后指出,课程开发有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不同的层次,并认为今后的一般趋势是,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因此,要有扎根学校的以学校为主题的课程开发。其后,课程学者围绕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研究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时,吕达和江山野最先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构想,认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职,有利于保持高中课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另外,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群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变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