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ID:18824941

大小:1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5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1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2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3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4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后,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学情分析:职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是职高学生基础薄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虽然对等差数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数列的求和,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

2、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2、能力目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2、

3、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设计理念: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策略: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步骤:问题呈现阶段探究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故事引入: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高

4、斯的方法: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前100个正整数的和为:101×50=50502.故事引入: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

5、共花了多少宝石吗?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设计说明>: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上述故事归结为1.这是求等差数列1,2,3,…,100前100项和2.求等差数列1,2,3,…,21前21项

6、和(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般地,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表示,即1、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①②由①+②,得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了。2、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吗?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  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

7、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有四个量,都有和n,都可以“知三求一”,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设计说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兴趣,体验成就感.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三)公式运用,变式训练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d,项数为n,第n项

8、为,前n项和为,请填下表:dn51010—28104—38—10—36<设计说明>:通过变式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在应用公式时做出正确选择。(四)例题分析例1.已知等差数列中,=-8,a10=106,求s10学生观察分析:知三求一,首先找出已知那三个量,求那个量,然后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