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88630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4
《《再别康桥》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课稿课题:《再别康桥》指导老师:杨荣树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班级:2009级1班姓名:学号:联系方式:7《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老师您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20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该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访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愁别绪。该诗以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物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较为典型的体现了诗人对诗歌“音乐美、建筑美、
2、绘画美”的追求。这首诗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该单元为诗歌单元,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重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再别康桥》可以说是鉴赏其他现当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的阅读还比较少,有一定的诗歌阅读体验,但是缺
3、乏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体会还比较肤浅,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三)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7一、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
4、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和实际学情,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成诵,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及新诗“三美”的特点;学习从诗歌意象和形式入手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际学情)在此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文。(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彩图和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化的情景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诗意美。(3)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的使用
5、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味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分析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由此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和领悟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感受“绘画美”,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为了扩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通过具体图片带领学生进入诗意化的环境,采用教学用具: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数:1课时7(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作为鉴赏其他现当代诗歌的典范例文,通过品读、细
6、读、美读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景关系进行探究,在诗情画意中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特质、人生遭遇以及渴望“爱、自由、美”的人生追求。并在此基础上“一叶知秋”,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特点。1、教学设计及其理由我将通过以下九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过程。其中第四、五、六环节是分别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语言技巧等方面来对诗歌进行讲解。(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1分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简洁的导入语:导入语: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求
7、而不得之苦。”人生还有另一种苦叫“离别之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2)“知人论世”——徐志摩及他的“康桥情节”(2分钟)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性特点,而品析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要了解他这个人,还要了解他的“康桥情节”。为了帮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该环节对诗人的社会背景及该诗写作背景做了适当介绍。(3)诗意朗读,整体感知(7分钟)(此环节采用诵读指导法)自古多情伤别离,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感,而《再别康桥》却透露出一种轻快的
8、节奏。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感受诗人离别的情感,我将诵读分为三步:1、学生自由朗读,谈诵读体会2、教师指导并范读(注意个别词如“荇”读“xìng、“篙”读“gāo”等,各节的停顿、声音的高低起伏结合整体轻柔、舒缓的基调,第五节声调略高,第六节低沉等,注意情感的把握)7诗人为什么会有一种淡淡的离愁?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重访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当时中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