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78985
大小:402.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09-23
《历史与社会考试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与社会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考试性质】2007年吉林省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突出考试的诊断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等课程评价理念。努力
2、实现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的评价导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的内容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二)》为主要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
3、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在考试中应体现三者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对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考查。具体如下:1.在考查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应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入手,实现以知识为主,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既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考试内容的灵活性、探究性。试题应增强灵活开放的程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学生展示个性、发表独特见解创造条件。2.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1-。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考查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历
5、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试方式】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为开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生可带任何资料,独立答卷,禁止借阅。【试卷结构】(一)基本结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的题型设计应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意题型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每一题型的功能,适当体现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同时,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在力求稳定与逐步调整的前提下,确定新课程考试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
6、和综合探究题。考试内容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即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部分内容。分数为60分,其中七年级约占15分、八年级约占25分、九年级约占20分。(二)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10小题,共10分;归纳列举题,3—4小题,共15分;材料分析题,3—4小题,共20分;综合探究题,2小题,共15分。(三)试题难易度比例历史与社会试卷中基础题、较难题、难题的比例为7:2:1。【考试内容及要求】(一)考试范围《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多
7、种多样的社区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第二课自然环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41-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三课傍水而居第四课 草原人家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
8、一统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三课民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