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美国灾难大片看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美国灾难大片看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

ID:1877893

大小:32.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7-11-13

上传者:U-1035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美国灾难大片看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美国灾难大片看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从美国灾难大片看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所谓灾难片主要是利用一些特技效果,以人类社会中的天灾人祸为题材进行拍摄的影片。灾难片除带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之外,也将人在灾难面前所流露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好莱坞拍摄的灾难大片主要以自然灾害为主,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凸显了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现当代文化中的一种生态意识。  [关键词]灾难;生态;现当代;环境    “灾难片”(DISASTERFILM)是叙述一群人如何同心协力逃避一场人为或自然灾难的通俗剧电影类型,大部分都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或者在灾难中生存的经验,体现出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等。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西方电影的重心逐渐从对抗转向了灾难片的制作上来。这一方面是政治的反映,另一层面,也是美国当代文学界对当前生态文明的一种忧思,是世界科技与文化思潮变革的必然结果。  一、美国灾难大片的发展历程  灾难片的制作成本一般都比较高,很多壮观的场面都需要电脑特技来支持,因此电视屏幕上很少见到灾难题材的片子。美国最早的灾难片主要依存于故事情节和纪实题材。如《战舰梅因号的爆炸》(1898年)、《和平号气球遇难记》(1902年)等。但这些影片在当时反响平平,并没有收到广泛关注。二战后,外星人入侵地球之类的影片开始大行其道,这种影片的盛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一种恐慌心理。   灾难片真正收到观众追捧的时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代表作有《海神号遇难记》《大地震》《大白鲨》等。尤其是1975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白鲨》一举夺得奥斯卡两个奖项,而且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一亿美元的影片。这部电影使得斯皮尔伯格一举成名。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同时也是美国电影史上首次对生态提出关注的影片。  进入90年代,灾难片的浪潮再次被掀起,1993年,斯皮尔伯格又一部大片《侏罗纪公园》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影片。这部影片采用高科技的特技效果复活了恐龙,满足了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对工业时代人们滥用科技手段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这部具有科幻性质的灾难片,让史蒂芬阿伦斯皮尔伯格囊括了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声效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三项大奖,而《侏罗纪公园》的票房纪录,使得这部影片至今仍处于全球票房榜前十名之内。  从《泰坦尼克号》之后,灾难片电影进入了大投资、大制作阶段。2000年之后相继出品的《地心末日》《后天》《新海神号历险记》《海啸之后》《2012》等影片动辄投资上亿美元,大制作大手笔呈现出了灾难来临时惊心动魄的画面。近些年涌现的这些灾难片,无一例外都对现代工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提出了质疑,用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同时也对灾难面前所流露的人性之光进行了讴歌。  二、灾难片的常见类型   出现在银幕上的灾难片无外乎三种类型,即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和科幻灾难。其中反映自然灾难的影片,尽管表现的是人为不可控制的天灾人祸,如洪水、火山等,但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影射。人为破坏的灾难,大多表现的是人类直接的破坏行为,比如对森林的砍伐,对河水的污染等。科幻方面,则主要围绕由人类滥用科技力量造成的生物的变种、动物的异化等行为。  (一)关于自然灾害的影片  从人类历史角度而言,自然灾害一直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灾难。如猛兽般的洪水和肆虐的狂风,似乎都是无法控制和无法避免的。这类灾难片不但可以使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画面,同时让银幕面前的观众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一切科技和手段都显得那么无力和苍白。90年代后,随着生态意识进入美国主流文化,越来越多的由人类破坏自然而受到自然报复的影片相继出品。这类影片往往利用高科技特效,或是火山、或是洪水、或是冰川……例如《后天》。  另外,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动物入侵人类的影片,也表现了一种不尊重生态平衡、滥用科技手段破坏生态系统而遭到动物对人类的反抗的寓意。  (二)战争引起的灾难片  除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和一些天灾人祸之外。人们蓄意而为引起的灾难也是好莱坞制片们所追逐的对象。这些影片揭露了人们内心世界的贪婪和丑陋,为了追逐利益造成了大大小小的战争,造成了对自然、对生命和生态的破坏。1976年出品的《卡桑德拉大桥》和2006年出品的《华氏911》都属于这种题材。《卡桑德拉大桥》讲述的是恐怖活动引起的鼠疫大规模散播,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华氏911》则根据“911”事件拍摄的类似于纪录片题材的影片。片中对美国政府以及当政者进行了批判和抨击,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了渲染。这些影片的诞生旨在提醒人们“人祸”大于“天灾”,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追求生态平衡已经迫在眉睫。   (三)科幻形式的灾难片  科技发展迅猛,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使得科学家们将触手伸到了很多人类所未知的领域。因此,具有警告性质的科幻灾难片越来越多。比如《生化危机》《天地大冲撞》等均可放入此类。病毒的变种、外星人的入侵,以及古国神秘的预警等,无不例外地提醒着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要时刻理智、清醒,不要对任何物种或者任何生命进行破坏。  三、灾难片的生态文学背景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中,影视的视听语言将受众文化背景差异、民族界限以及地域隔阂缩小到极限,以影像传播的方式传递当前的全球生态危机并传播生态伦理观念。生态类灾难电影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电影文本传达的生态意识,从而建构受众的现代生态观。“灾难电影表达了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并且还凭借其广大的受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观众实现着对现实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良”。灾难片用直观的影像或真切或夸张地呈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的生态危机,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关切,传达出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态价值理念。  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涌现,在西方是从人文主义中引出的一条支流,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这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级跳”,也是西方文学中生态意识高涨的三次大潮,在这些波澜壮阔的思想、文艺大潮中,“返回自然”这一跃动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口号一贯地成为人们崇奉的信条。美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深刻影响、启迪作用的作品。他们的表现形式有的平和,有的激进,但大都表现为对生态被破坏的惋惜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不仅被奉为世界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被广泛地视为20 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态伦理学著作之一。它关注的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好莱坞众多的编剧、众多的美国作家,纷纷把视角从国家的对抗转移到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后的思考,转移到对人类未来的忧思上来。这个时期,以“灾难”“生态”为内容和主题的影片和书籍开始大规模问世。  四、灾难片挖掘受众心理生态意识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生态文学应运而生。在生态文学中,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主要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借助影视这个强大的媒介,生态文学的理念传播到了屏幕上,也传播到了大众人群之中。好莱坞灾难大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外乎几方面原因:(一)视听盛宴真实呈现生态危机   飓风来袭、火山喷发、城市毁灭等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导致人类文明史的灾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难片都追求视觉冲击和情绪震撼,2009年灾难片的代表《2012》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喷涌的炙热火山,翻卷的滔天巨浪,天崩地裂。这部灾难片几乎将之前人们所能想到的灭顶之灾全部加在了一个时刻爆发出来,直接让受众在心理感受到一种无法忽视的情绪——“绝望”。其中一个远镜头是正在扭曲挣扎、最终沉落海底的美国加州,听不到人群的惊呼,也看不到惊惧的表情,却把回天无力的惨烈刀割斧砍般切入观者的想象。无声中的绝望,绝望时的无助,令人心阵阵揪痛。这种痛已不是为了某个个体,而是整个人类。也许每个人都会自问,若这一幕是真实的,人类是否从此就成了永恒的过去?  正是在这种站在整个人类角度的切肤之痛,让灾难片完成了视听上的完美谢幕。  (二)灾难片引起受众对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共鸣  灾难片之所以被受众接受,除了其表现出来的视听震撼,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其对于未来的预言——灾难或许未来的某天就会重现。电影《2012》就来自于古老的玛雅预言:人类文明将在2012年12月21日后终结,地球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元。来自美洲古老的玛雅人曾有过非常灿烂的文明。玛雅人的历法非常神奇,它称人类正经历一个历时五千多年的星系更新,时间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其中每20年又是一个小周期,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是本次太阳纪的最后一个周期,又被称做“地球更新期”。其间,一切都将面临净化和更新,此后,人类进入新纪元。  当灾难来临时再反思已经于事无补,灾难片一再把末日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无一不在引人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态安全吗?末日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避免或推迟末日的到来?  《后天》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曾经表示,比起其他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能够引起世界范围恐慌的天灾人祸来说,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是惟一一个大得能够迫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停止战争,联合起来一起拯救星球的问题。所以,在拍摄电影前,因为注意到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恐怖后果,艾默里奇决心让《后天》成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A级制作:“拍片时大量使用的灯光、发电机和燃料,都让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我们努力让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来弥补地球。电影《后天》和伦敦的“未来森林”组织(Future Forests)合作,由未来森林计算拍摄这部电影将会制造的二氧化碳总量,然后在加州跟不丹种植森林!不仅如此,导演还出资购买省电灯泡到牙买加以及协助美国低收入户家庭省电计划!——生态保护已经在电影开始之前就进行了。  [参考文献]  [1]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小平.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J].今传媒,2009(01).  [3]尹鸿.灾难与救助:主流电影文化的典型样本[J].当代电影,1999(06).  [4]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