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ID:1877531

大小:3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3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_第1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_第2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_第3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_第4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重要理论资源: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来源于《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童庆炳的文学审美活动论来源于《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关键词】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时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为了纠正以往受“文艺从属于政治”口号影响而轻视文学审美特征的弊端,积极致力于文学审

2、美特征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童先生说过,他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经典著作的启发下“开始了自己的关于‘文学审美特性’论的学术跋涉的”。[1](p1)的确,童先生的文学审美特征论,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手稿》的启迪下取得的。一、《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规定了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2](p50)马克思在这里从人和动物的区别出发,肯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点

3、——人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这种本质使人可以把生产活动与本能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这种区别是人的觉醒,正是这种觉醒,使人能够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地改造自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运用于自然之上,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并在作品中体会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特征。当马克思从“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出发考察现存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他看到了与人的本质完全相反的、人变成“物”的劳动异化状况。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剥削的存在,劳动成为维持生活的被迫行为,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人的性质荡然无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

4、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2](p81)人“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饮食男女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2](p81)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人变为物。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严重异化,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复归”思想。他呼吁将人从非人的境遇中解放出来,回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恢复劳动者的属人本质,完成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复归”思想是马克思早期从人类学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到了后期,马克思把人放在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的关系上,在诸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来阐述时,则

5、称为“人的解放”。显然,“人的复归”和“人的解放”虽然考察的角度不同,但是其中心含义是一致的,都是回到自由自觉的人的本性中,完成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童庆炳文学审美功能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根本要义,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共产主义时所涉及到的“人的复归”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他曾明确表示:“在好几个共产主义的定义中,我最喜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给共产主义下的定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

6、自身、向社会的(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p237)”具体而言,他主要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性、人的异化、人的复归的思想,从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角度,阐释文学对人的意义,强调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学是人类精神之鼎不可缺少的一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精神贯穿于审美特征论始终。 按照马克思对人本质的定义,童庆炳认为人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全面的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力量,知、情、意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心理标志,是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结果。因此,完整的人的精神本质应具有知、情、意全面

7、发展的心理机制。童庆炳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试图解决人为什么离不开文学艺术的问题。他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定为“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精神活动”[3](p54)在他看来,知、情、意作为人完美发展的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犹如中国古代的鼎的三足,共同构成人的精神生活。他指出:“人有三种潜能:知、情、意,科学、哲学、艺术就是人的知、情、意潜能的发挥。人要面对三个世界:自然、人际世界、内心世界,科学、哲学、艺术就是伸向这三个世界的桥梁。人性的建构有三个领域:认识的领域、伦理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哲学、艺术就是打开这三个领域的三把钥匙。人要达到三种境界

8、:真、善、美,哲学、科学和艺术就是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有力手段。”[1](p2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