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

ID:18765858

大小:8.95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8-09-22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_第1页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_第2页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_第3页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_第4页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防护卢先雷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毒种保存、使用和感染动物模型的暂行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规范:各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者操作对象环境重硬件,轻软件把生物

2、安全当做科学实验之外的“行政”任务只有规定,没有执行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血或体液传播的职业暴露经皮肤或粘膜暴露HIV、HBV、HCV感染为主传播方式:针刺或其他锐器损害病毒入皮肤抓伤、皮损、擦伤、烧伤病毒因意外溅入眼、鼻、口三种病毒不会经空气传播HBV、HCV和HIV职业感染的相对危险性病毒HBVHCVHIV健康工作者的血清阳转率(%)3-351-280.12-0.4每ml血中病毒颗粒数102-10810-10610-103针头刺伤的传播概率6-300.75-100-3美国CDC全球卫生保健人员被针刺伤病种传染力流行率(中国)HBV30%14%HCV6%4.1%HIV0.3%<0.1%健康工

3、作者HIV感染的职业危险暴露类型经皮损粘膜经皮损和粘膜未知皮肤报告数量截至99年6月475210单次HIV暴露的危险性(%)0.30.03<0.03HIV职业暴露平均感染率皮肤破损0.33%(0.2-0.5%)粘膜接触0.09%(0.06-0.5%)增加HIV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血液量越大,接触时间越长,危险越高受损伤口越深,危险性越高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器械曾插入静脉或动脉内(采血的针头)所接触的患者在事故后60天内死于AIDS,与该患者接触的医务工作者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直接接触HIV培养物时所接触的病人处于急性感染与发病期时CD4越低,VL(病毒载量)越高,感染危险越高某

4、市发生HIV职业暴露的调查疾控中心医院妇产科护士检验科要求做的几个要素组成生物安全组织体系生物安全危害评估,明确危害防护等级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包含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健康监护、应急处置预案四川省可感染人类病原微生物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规定(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我评估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上报备案人员培训,合格颁上岗证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现场检查实验室感染取决于病原微生物自身性质:毒力、感染量、侵入途径感染对象状况:免疫状况(性别、种族、年龄、怀孕、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疾病等)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力度(生物安全):安全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实验室

5、设施的安全构造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剂量科萨奇病毒大肠杆菌吐拉热弗朗西斯菌蓝氏贾第鞭毛虫A2型流感病毒疟原虫麻疹病毒结核杆菌1型天花病毒Q热立克次体伤寒沙门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福氏志贺菌梅毒螺旋体委内瑞拉脑炎病毒霍乱弧菌吸入吸入吸入食入静脉食入吸入吸入食入吸入食入经皮肤食入食入经皮肤皮下食入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途径眼部溅入吸入食入皮肤穿透实验室感染传播链及其控制手段容器中的病原体泄漏预防接种感染途径/感染剂量传播个人防护装备易感宿主规程/设备潜伏期传染病监测危害评估的原则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不同的实验活动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微生物的传

6、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

7、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不同的实验活动的危害对于同一病原微生物而言,从事不同的实验活动,操作者接触微生物的数量、浓度、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不同的,一旦暴露,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实验活动均应进行危害评估,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