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50505
大小:7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2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用心创造教学的精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用心创造教学的精彩数学课要“讲清楚” 我是1992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尽管在师范里也学习过“数学教材教法”,但毕竟没有实践经验作支撑,对究竟“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缺乏感性的认识。为了让自己尽快站稳讲台,熟悉最基本的数学教学规律,学校里只要有数学教研课我就主动去听,不仅听上课的全过程,还留意其他听课老师对这堂课的评价。经常听听,也就听出一些门道来。在众多听课教师的评语中,“过程讲得真清楚”、“例题分析得真透彻”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句子,用类似这样的话语来评价上课的教师似乎是较高层面的肯定。
2、因此,理所当然,“讲清楚”成为了我最初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那时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一思想根植于广大数学教师的心中,老师们都比较重视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如何把书上的例题通过“复习铺垫——例题分析——巩固练习”等几个环节清晰地“教”给学生,大家都觉得只有老师讲得清楚,学生才学得明白。于是,在课堂上巧妙设计铺垫,详细分析例题,指导学生按时完成书上配套练习便成为了我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至于数学课上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怎样的训练内容是高效的,我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在课堂上,我很少问及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3、而更多的是问学生:“你们听懂了没有?”有时看着学生似懂非懂的表情,我也曾经思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但由于当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够,加之大环境的影响,也很难说出所以然。 现在看来,如果在教学中仅仅考虑教师“教”的成分而忽略学生“学”的成分,显然是很不全面甚至是有悖教育规律的,学习主体积极地思维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状态。 数学课不能讲得“太清楚” 直至1994年我赴杭州聆听了《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张天孝教授的报告,才让我对“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是一名好的数学教师”的
4、看法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张教授的一席话语出惊人:“我建议数学老师不要讲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话,却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思考。的确,老师如果讲得太清楚,势必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困难,从而“解除”了学生思考的任务,当学生的大脑无法经常性地获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他们思维水平提升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现在看来,尽管当时《数学课程标准》尚未出台,但是张教授的观点无疑是超前的,与当前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理念是相通的。也
5、正是这一次报告,让我第一次对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充分的认识。此次杭州之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首次“觉醒”,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学,“将思维训练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策略”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哪些东西我该讲,哪些东西留给学生讲?”、“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经常在我脑海里徘徊。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我的数学课堂渐渐“热闹”起来,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数学”变为愿意主动“说数学”,在师生交流
6、的过程中,一些思维过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更有利于我进行教学的调整,我明显地感觉到我的教学正逐步贴近学生的需要,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思维水平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挖掘数学课的“数学味”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李烈的两堂数学课让我印象深刻,每次听课之后我都有很大的感触与收获。1996年,我代表苏州市参加了全国现代小学数学评优课比赛,李烈老师在担任评委之余,为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清晰地记得李老师的开场白仅是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式:“
7、25-13=?”,继而让学生思考“25-1.3=?”。就是这样两道最基本的算式带出了“要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计算规律,并渗透了“要将个位上的一个1转化为十个十分之一之后才能减”的转化思想。教学的起点很低,而教学的终点却很高,高就高在李老师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展开教学,并帮助学生沟通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和分数计算的本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整堂课中没有复杂的媒体,只有简洁的点拨;没有新奇的活动,只有朴素的训练,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将数学课堂演绎得很有深度,“实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在她的课堂上得到了
8、充分的印证。这次的学习,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类性质数学问题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基于这种角度的教学设计才是居高临下的,这样的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才更具“深度”。于是,我找来了小学阶段全套数学教材,沉下心来仔细地研究单元的划分,将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教学的重点进行梳理,分析它们本质的联系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