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句容市第三中学许瑞臻俞晨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宗教文化,揭示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祀或瞻仰,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庄子的出现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人开始与天地精神往来,通过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天地人并生,天地人合一,中国的山水画和政治时局离得较远,与自然最为贴近;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这种生命情调无不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深沉情感。山水画的产生更多地反映了人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心态;反映了
2、人们心灵深处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及心中的理想与寄托,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笔墨与空间表现是建构中国山水画独特性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方面,笔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大约出现在宋代之后,由于文人及文人画家的偏爱与推祟,古代画论中关于笔墨的论述,可谓宏富精深;至近现代,学者们谈论中国画的独特性,大多在笔墨上做文章,笔墨因而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大量有关笔墨的论述,让我们忽视了关于空间结构的论述与发现,其实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提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对于中国画空间结构问题古人早有论述,只是与相对
3、笔墨的研究论述,在数量与深度上都显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空间表现的处理上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8在多年的山水画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学生们无论学画时间的长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视教师示范时的运笔用墨,忽视画面的空间处理,画面中景物不是画的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左就是太右;或者干脆就画一个局部;有的即使画面中景物都有了却给人以堆砌和零碎感、没有层次、远近关系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这样画面意境就难以体现。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大都是受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定势;同时也有我们在教学时有意无意间对笔墨多有侧重和强调而造成的。山水画比
4、人物画出现的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问题。在古代人物画中大部分是没有背景的,人物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有限,容易得到合理的安排。山水画则不同,景深万里之遥,如果没有合理的比例去处理山水景物所占有的空间,山水画就无法成绘。物质世界是立体的,空间是立体存在的形式;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景物,自然不能没有立体、不能没有前后和远近,当然画山水画时就不能不加强画面中空间感的表现。空间感的营造是中国山水画构成的诸多要素之一,也是形式表现的诸多技法之一,是人们审美和视觉习惯的基本要求。表现山水画空间感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就如何处理山水画空间表现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
5、浅的认识。1、利用透视法表现画面空间感8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游动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画面空间,其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这在画面结构处理上会更自由,获得的场面会更大更广,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但也有很多方面与焦点透视法有相似之处,如: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近深远浅等。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下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郭熙三远法是一种游动的视
6、点进行移动式的观察,即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远及近的不断移动的透视观察方法。“深远”没有透视中的焦点因素,而只要山与山的重叠,依靠重叠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意识。所以三远法并不同于西方的透视法,它所构成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性的艺术空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透视与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对于传统山水画是重表现而轻再现;在山水画中追求”可游”“可居”“可行”“可望”的境界,所以在山水画的表现中,只在于表现自己的胸中逸气,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并不强调非常逼真写实的再现
7、自然景物,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最具特色最为普遍的写意性的山水画。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必须认识到,科学不等于艺术,艺术中适当撷取一些科学规律,旨在加强艺术的表现效果。2、利用对比手法表现画面空间感8中国传统绘画依靠虚实对比来表现空间关系和意境的塑造。意境是以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中国山水画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如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实存在于画面空间想象的意象之中,而虚则是意境且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这样表述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我们画面的空间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
8、来。”对比手法包括明暗对比、浓淡对比、干湿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等。对比手法是拉开景色远近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