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非肿瘤性病变有结核、囊肿、脓肿、梗死等。肿瘤性病变以恶性居多,约占2/3,良性仅占1/3,良性肿瘤以血管瘤最常见,恶性肿瘤以转移瘤最常见。原发性恶性肿瘤虽然少见,但病种却很多,有来源于脾髓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来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血管肉瘤,来源于脾包膜和脾小梁的纤维肉瘤等。脾脏非肿瘤性疾病以结核最常见,脾结核多为全身性结核的一部分,脾内多为干酪坏死性结核病灶。CT平扫示脾脏增大,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不规则低密度灶,常可见病灶内或其附
2、近有钙化病灶或钙化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脾门或腹膜后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存在。脾结核的CT表现并不特异,但结合临床,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减小,症状减轻,是可以正确诊断脾结核的。脾内多发低密度灶,伴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脾脏非肿瘤性疾病脾囊肿为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包虫囊肿多表现为大的囊肿病变内可见子囊,同时伴有肝脏、肺脏等部位的包虫病。脾脓肿多有高热、腹痛、血象增高等中毒症状,CT平扫可见脾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脓壁强化明显,脾脓肿有时可见脾内气液平面,需结合临床与脾结核鉴别。脾梗死的病
3、理学表现为贫血性梗死,增强扫描梗死区不强化,正常组织强化使梗死灶更清楚,呈三角形或楔形,尖端指向脾门,患者可有剧烈腹痛。脾囊肿脾脓肿包虫病脾梗死脾脏良性肿瘤脾良性肿瘤: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脾错构瘤炎性假瘤脾脏良性肿瘤脾血管瘤是脾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率报告为0.3%~14%,约占脾脏原发性肿瘤的50%。发生基础:脾脏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多为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构成,单发或多发,一般无临床症状,但较大血管瘤偶尔在外伤时可发生破裂。平扫一般为病灶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灶,有时可在边缘见到蛋壳样钙化,中
4、心钙化呈斑点状。增强扫描具有从病灶边缘强化并向中心充填的特征性表现,但少数脾脏血管瘤CT增强后可不出现血管瘤典型的先周边强化而后向中心充填的表现,可能与血窦的窦壁较厚而使造影剂难以进入窦腔有关。因此脾脏肿瘤仅周边强化不能完全排除血管瘤的可能。平扫增强延迟脾脏良性肿瘤脾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形成。在病理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三类,以囊性淋巴管瘤最常见。患者可无症状或感觉左上腹胀满、轻微胀痛。CT平扫可见脾脏增大,脾内多发低密度灶,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可见边缘及
5、分隔轻度强化,而淋巴管区不强化,使病变更清楚。淋巴管瘤脾脏良性肿瘤脾错构瘤是正常脾组织异常混合排列组成,较罕见。CT表现可为团块状低密度或等密度,等密度时仅表现为脾脏轮廓不规则,增强扫描有中度强化,部分病灶内可有斑点状及弧形钙化及脂肪组织。脾错构瘤炎性假瘤炎性假瘤是一种反应性瘤样病变,常见于肺及眼眶,发生于脾脏者罕见。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年龄在56岁左右。临床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左上腹胀痛及不适或全身症状。病理上为组织细胞或浆细胞肉芽肿和大量纤维组织,后者可伴有玻璃样变及钙化。脾炎性假瘤B超及C
6、T扫描无特征性征象,均显示为边界清楚的肿物,仅能由发现钙化包膜提示其良性病变。MRI扫描以低信号为主,提示其中主要为纤维组织成分,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脾脏恶性肿瘤脾脏恶性肿瘤:脾脏淋巴瘤:脾血管肉瘤;脾转移瘤;脾脏淋巴瘤: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以前者多见。脾是全身淋巴瘤最早受累的器官,在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等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同时白细胞、血小板可减少。淋巴瘤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数为霍奇金淋巴瘤。根据分布分为浸润型、粟粒型及巨块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的
7、低密度灶,增强后常无强化或不均匀轻度强化,并常伴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化疗后病灶可显著缩小。脾脏淋巴瘤可有脾肿大,但单纯依靠脾大来确定有无淋巴瘤不准确,因为有1/3患者脾大而病理上无脾受累,另有1/3患者脾不大,但在病理上有脾受累。脾血管肉瘤脾血管肉瘤是由脾窦内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颇罕见,主要见于老年人,年轻人罕见,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远处转移常见。血管肉瘤脾转移瘤:脾虽血供丰富,但转移瘤较肝脏少见,脾脏与机体的免疫机制有密切关系,发现脾转移,多说明免疫机制受损,已有广泛转移,与治疗的预后有直接
8、关系。有人报告在恶性肿瘤晚期伴有广泛转移时50%的患者脾脏有累及现象。脾转移瘤CT表现多样:①多数表现为脾增大,脾内单发或多发圆形低密度病灶,脾轮廓不规则。增强扫描正常组织强化,而病灶不强化,使病灶更清楚。②有的转移瘤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③脾转移部分可出现钙化。卵巢囊腺癌转移黑色素瘤转移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