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681492
大小:8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0
《黄青山-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改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西安市高陵马家湾中安置区1#楼基础工程设计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土木工程1105班姓名黄青山学号1104050311指导教师秦立科日期2015年3月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西安市高陵马家湾中安置区1#楼基础工程设计选题类型设计型一、选题依据世界文化古国的先民,在史前的建筑活动中,就已经创造了自己的基础工艺。两千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建造的宫殿楼宇、寺院教堂、高塔亭台、长城运河、古道石桥、码头、堤岸等工程,无论是至今完好,还是不复存在,都凝聚着佚名者和杰出人物的智慧。采用石料修筑基础、木材做成桩基础、
2、石灰拌土夯成垫层或浅基础、砂土水撼加密、填土击实等修筑地基基础的传统方法,目前在某些范围内还在使用。18世纪到19世纪,人们在大规模建设中遇到了许多与岩土工程相关的问题,促进了岩土力学的发展。例如法国科学家C.A.库仑(Coulomb)在1773年提出了砂土抗剪强度公式和挡土墙土压力的滑楔理论;英国学者W.J.M.朗金(Rankine)又从另一途径建立了土压力理论;法国工程师H.达西(Dacy)在1856年提出了层流运动的达西定律;捷克工程师E.文克勒(Winkler)在1867年提出了铁轨下任一点的接触压力与该点土的沉降成正比的假设;法国学者J
3、.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在1885年提出了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半无限弹性体应力和位移的理论解答。这些先驱者的工作为土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学科的建立,则以太沙基1925年发表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著作《土力学》为标志。太沙基与R.佩克(Peck)在1948年发表的《工程实用土力学》中,将理论、测试和工程经验密切结合,推动了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基础工程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主要的可以分为基础的设计计算和基坑支护的设计计算。现阶段的基础类型和基坑支护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基础类型可以分为: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
4、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伐形基础:是埋在地下的连片基础,适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载力较低、上部传来的荷载较大的情况。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箱形基础。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
5、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给地基。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基坑支护的类型有如下几种:钢板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钢筋混凝土排桩、地下连续墙及土钉墙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楼层的发展越来越高,对基础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高。桩基技术极为复杂,发展空间相当广阔,成为地基基础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生命力 分支领域,50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桩型、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
6、有力支柱。 本课题首先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力学指标建议值和上部结构形式及上部结构重量,选取了桩基础形式——混凝土预制桩。在对天然地基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桩分析。根据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缺点,结合场地地层条件,初步选取桩径,试算出桩长,并进行桩的设计计算:单桩承载力和桩的沉降计算,最后从抗剪、冲切和抗弯等三方面对承台进行了设计验算。同时对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点、性能、桩基础施工过程、注意事项也做了论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基础是建筑物存在的根本,有了牢固的基础,建筑物才会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安然无恙。通过研究场地的岩土勘察报告,了解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条
7、件,水文地质条件,然后结合附近已有工程实际,运用所学基础设计原理及理论计算公式,对其进行计算,提出合理的基础工程设计方案建造技术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论证,选出经济,合理,方便的最佳方案,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向施工方提供施工依据,并对其提出施工建议。意义: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的生产实习相结合,来锻炼我们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进行基础工程设计则是从全局出发,考虑到整个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对每一项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通过这次设计可以熟悉基础设计的基本思路,基坑维护的方法和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在工程中培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8、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参考文献[1]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编.土力学[M].(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