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681265
大小:3.13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9-21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综试题抚州一中:顾其生敖海华邓长华鹰潭一中:陈文锋桂耀荣杨美琴考试时间:2011年5月14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先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N-14O-16Mg-24Al-27Na-23S-32第Ⅰ卷(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种多样性"的描述?()①榕树上的麻雀与绿绣眼等鸟类争食榕籽②蓝绿菌及真菌共生形成地衣,附着于墙角上③垃圾掩埋场中,蟑螂、苍蝇及老鼠各自觅食④分布于榕树下、草坪上与池塘中的生物⑤班上同学们的身高、体重、肤色等不同特征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2、近年来,带有[NDM-1]基因的抗药性细菌引发广泛关注,媒体称这个”超级细菌”为”末日细菌”,其抗药性强且传播快速。目前已确认[NDM-1]基因会透过细菌的质粒转移,一旦引起全球流行,目前尚无药可有效治疗,其引发警戒的原因是它对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有抗药性,而这类抗生素是目前重症病人的首选用药。依据
3、上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NDM-1」基因可合成碳氢霉烯类抗生素B.重症病人若受到超级细菌的感染,「NDM-1」基因会转移至病人细胞,造成病人对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有抗药性C.超级细菌会透过质粒,造成他种细菌分泌碳氢霉烯类抗生素D.超级细菌的「NDM-1」基因可转移至他种细菌,造成他种细菌对碳氢霉烯类抗生素亦有抗药性3、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该条件下,使植物吸收CO2量增加或减少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②植物在强光下的净光合作用量一定比弱光下高③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
4、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④小麦、玉米和高梁等农作物光合作用量比野生草本植物要高,这与人工选择有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有关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在制备细胞膜实验时,若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常用过滤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②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③斯他林和贝利斯获得的科学发现包括了发现促胰液素和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④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将母本去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花传粉⑤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⑥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A.③④⑤B.
5、①③⑤C.②④⑥D.①②③5、右图是取自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右图。已知4种基因分别是①晶状体蛋白基因②胰岛素基因、③糖酵解酶基因和④血红蛋白基因。则基因1和基因4分别最可能的是()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6、有关下列图像的说明,正确的是()①图甲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说明啮齿类能对摄食的植物进行选择②图乙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剧烈运动导致ab段体温变化、出汗增加导致bc段体温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骨骼肌的收缩和汗液的蒸发③图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在K时捕捞鱼类时,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④图丁表示a、b、c、
6、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四条曲线分别能说明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mol/L的氨水与等质量的水混合后(忽略体积变化),所得溶液浓度大于0.5mol/LB.1molNa2O2与足量的水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C.在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与22.4L氦气所含有的原子数均为2NAD.28g乙烯和环丙烷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8、下列有关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酸性:HCl>H2S,所以,非金属性:Cl>S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越多,
7、越容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C.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D.同周期第ⅡA族与第III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不一定为1①pHV(HCl)/mL10207②③9、常温下,用0.1000mol/LHCl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NH3•H2O溶液滴定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①溶液中:c(C1—)>c(NH4+)>c(OH—)>c(H+)B.点②溶液中:c(NH4+)>c(C1—)>c(OH—)>c(H+)C.点③溶液中:c(C1—)>c(H+)>c(NH4+)>c(OH—)D.滴定过程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