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ID:18627771

大小:9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9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

2、《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然后出示: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他自述生平的一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

3、?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8(二)出示教学目标:(三)简介背景及解题:课件出示背景:(出示三国地图)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各据一方,互相混战。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

4、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题目中隆中是点明了地点,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

5、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六步: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4、学生齐读全文。(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

6、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85、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A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找出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名字和地名并勾画出来

8、,并考虑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这几个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说明:弄清楚了人物关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因为从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难。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