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

ID:18620526

大小:8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9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_第1页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_第2页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_第3页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_第4页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钢铁年会论文钢铁节能减排论文钢铁行业如何应对“节能减排一票否决” 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向地方转批了《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三个方案,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与考核的三个办法规定,正式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等部门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各地的节能降耗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将结果于每年5月底前报国务院。经国务院审定后,对全社会公告。而干部主管部门将依照节能减排评价考核结果,对于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度。  面对前所未有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钢铁企业如何面对?  钢铁工业是生产规模巨大、资金集中的制造工业,也是能源消耗很高的工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和气体产物的数量也非常之大。虽然一小部分尾矿砂和一部分炉渣、尘泥已经能够回收利用,研发它们的再循环利用技术仍然要继续深入。如果钢铁工业用于环保的投资不足或对环保措施管理不善,钢铁企业将成为非常严重的污染源。有资料显示: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企业,每生产1吨钢,也要向大气中排放1.7吨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粉尘、热量。   从技术上看,钢铁工业中的高炉仍将处于矿石还原的主导地位,要通过高风温、富氧、大喷煤,降低焦比和提高利用系数,处理好高冶炼强度与长寿的关系。出于对温室气体造成地球变暖的担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环保工作的重点。钢铁工业如何将各种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与回收,以及如何与上下游产业交融,已成为钢铁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议题之一。  一、钢铁工业面临环保挑战  钢铁工业自身的排废机制决定了其在生产的同时需要环保支持。钢铁生产排废在机制上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冶金工艺过程必然产生的排废,如钢铁冶金过程必然要产生脉石、炉渣和氧的气体产物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钢铁冶金过程附带工艺排废,如加热过程产生的高温废气、因废气和高温蒸发产生的烟尘、设备冷却产生的废水等。冶金工艺过程产生的废物排放是物料平衡的必然结果,可通过原料结构和工艺加以调节,调节的结果一般只能改变排放物的性质和地点,而无法降低总排放量。要降低该部分排废只能通过与其他行业技术的结合实现再资源化。通过革命性的工艺变革可彻底改变工艺结构,也可使工艺过程排放发生变化。  二、钢铁企业环保存在三个差距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于90年代中期在局部范围内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单纯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从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转变,并开始了清洁生产试点工作。但是,中国环保投入目前虽然已占同期GDP的1.5%左右,但与发达国家每年环保投入占GDP的2.5%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是在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存在差距。中国已成为世界产钢第一的钢铁大国,但与世界先进产钢大国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水平、产品结构和质量水平及环境治理水平上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中国钢铁工业环保治理是以治理“三废”为内容,以达标排放为目标,以综合治理为手段,即是以烟尘、污水、废渣的治理与利用、排放达标与厂区绿化为内涵。在发达国家,对烟尘的治理已完成,对于第二代污染物的治理已处于商业化阶段,目前正致力于第三代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控制治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水处理方面,欧洲国家已更多地用微生物技术替代化学处理技术,以降低处理成本,防止二次污染,提高净化程度。  其次,中国钢铁产业在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保责任同样艰巨。中国2006年钢材消费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两国年消费量总和的两倍,而美、日两国的GDP总和则是中国的7.5倍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是美、日两国的15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过于粗放式经营,这种粗放式经营表现在钢铁生产、钢材质量、钢材使用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中国钢铁行业如能将增长方式从产能扩张型转变为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通过逐步降低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将有可能用同样多的钢材就可以支撑起比现在大十倍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且会大大降低钢铁企业对环境的负荷。  最后,中国钢铁企业在“三废”治理方面存在不足。建立低资源使用、低能源消耗的环保型钢铁工业,只能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大力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以此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一部分中国钢铁企业在环保设备、工艺、技术方面也有所建树,并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从全行业角度看,其发展很不均衡。  三、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趋势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讲,钢铁行业必须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从国际看:《京都议定书》实施后受到冲击的产业中,以钢铁、石化和发电厂为最大,其次是人造纤维、造纸等。目前发达国家在水泥、造纸和人造纤维等方面的新增投资案已明显减少。钢铁和石化的投资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外,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也被要求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削减计划。也就是说,中国钢铁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不必等到各国或者地区政府的要求,就要接受相关行业协会的规范,进行温室气体的排放减量。  从国内看:一是三个方案及三个办法规定正式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节能减排评价考核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的综合考核评价,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度。  二是铁工业协会表示将采用“单位产值能耗”取代吨钢综合能耗与吨钢可比能耗,作为节能减排的新的考核指标,以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降能耗目标。中钢协已经提出了2010年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改变以前用“吨钢综合能耗”与“吨钢可比能耗”的考核指标,采用“单位产值能耗”作为节能减排的新的考核指标,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  三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钢铁行业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大户”,而且是六大耗能行业中的“大户”。在国家特别提到的电力、钢铁等六大高消耗行业中,钢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14%,而总能耗却占全国的15%左右,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全国钢铁工业落后产能的关停和淘汰目标为:到2010年,我国要淘汰落后炼铁能力l亿吨,炼钢能力5500万吨,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76吨标准煤降低到0.73吨标准煤,吨钢耗新水从2005年的12吨降低到6吨;通过联合重组,形成两到三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促进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推动国家支持大型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促进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四、钢铁企业如何应对一票否决  首先,中国钢铁产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概述为:立足环保、节能降耗、生态友好、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持续增长。未来钢铁工业将是原材料和能源充分利用、高效率、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新型生产方式取代大量消耗矿石、煤炭等天然资源,大量排放炉渣、废热和二氧化碳等废气的传统生产方式。中国钢铁工业只有从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等更大的系统内来实现发展。在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将钢铁生产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  其次,钢铁企业要扩大对“三废”的利用范围,增强利用效果。固体废物主要包括铁矿山选矿尾矿、高炉渣、高炉瓦斯泥、各系统除尘灰、转炉及电炉钢渣、除尘污泥、锅炉渣和粉煤灰等。废水主要有净环水、浊环水、淬渣水、除尘水和生活污水等。废气主要有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从当前对“三废”的利用现状看,除高炉水渣和焦炉煤气较充分利用之外,其他“三废”资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   第三,环保设备投资在企业投资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在环境管理中,中国钢铁工业所装备的环保设备在先进性、达标的稳定性等方面还不够高,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还处于较低水平。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已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中,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环保设备投资的额度必然要加大。  第四,当前钢铁工业实现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发并推广各类先进环保技术。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未来钢铁工业中将各种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与回收以及与上下游产业的交融,是钢铁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议题之一。建立低资源使用、低能源消耗的环保型钢铁工业,只能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因此,企业是否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研发能力,是否能够最广泛地使用各类先进环保技术,将是评估一个钢铁企业是否拥有持续竞争力、是否能够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钢铁企业能耗约占生产成本的25%左右。如果将能耗降下来,相当于企业无形中又多了一部分利润。对钢铁企业而言,随着技术上的日臻成熟,节能减排不仅是压在头上的任务,更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