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ID:18606916

大小:8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9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_第1页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_第2页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_第3页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_第4页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8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姬红丽1章振羽1沈丽2刘可2罗林明2秦蓁杨家秀1彭云良1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邮编6100662:四川省农牧厅植物保护站,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邮编:610041摘要: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类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失小麦产量在4亿公斤以上。逐年查明条锈菌小种类型是搞好小麦抗条锈育种和流行测报的基础。通过采集标样、繁殖病菌标样、接种鉴别寄主、小种鉴定、菌种的采集与保存五个步骤,目前已对采集于四川省88个标样分离物进行了鉴定,属于已知小种或毒性类型的仅有43个:27个属于Hyb

2、rid46类群,15个属于水源11(Suweon11)类群。Hybrid46类群中以条中32出现频率为19.3%,与去年四川盆地北部出现频率(18.9%)相当,仍是四川最重要流行小种;Hy-8类型出现频率为8.0%,仍在Hybrid46类群已知毒性类型中占第二位。水源11类群各已知毒性类型的频率总和为17.0%,较去年显著下降;其中水-14(条中33)出现频率6.8%。今年未知类型比例继续攀高,出现频率达51.1%。其中11个标样分离物对Hybrid46和水源11均具毒性;31个标样分离物对水源11具毒性但不与Hybrid46亲和;分别有2个个1个分离物属于洛

3、夫林10、13类群中未知毒性类型;1个分离物属于条中21。病菌群体中对Yr9、Yr3b+4b、YrSu的毒力频率仍然维持在高水平,分别为81.8%、43.2%和95.5%;对川麦36和川农19的毒力频率分别为53.4%和85.2%,与后者田间严重发病相一致。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越夏区流行区引言由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为叶鞘和茎上,穗部颖壳和芒上亦可发生。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尤以冷凉地区发生最严重。一般年份小麦产量损失在10

4、%左右,条锈病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常损失30%以上,有的甚至颗粒无收。我国是一个产麦大国,同时也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每年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条锈病害的侵袭。据记载,建国以来,条锈病曾五次大流行,仅究1950年和1964年发生的两次大流行,发病面积均在2亿亩以上,分别造成小麦减产60亿千克和32亿千克。70~80年代,小麦条锈病又在甘肃、四川、陕西、青海、河南、湖北等省的越夏、越冬关键地区频繁流行。比较大的有3次,分别发生在1975-1977年、1983-1985和1989-1992年,并波及黄淮麦区,三次损失都造成了小

5、麦减产10多亿千克。自1990年代起,由于新优势小种上升,导致当时的主栽品种抗锈性部分或全部丧失,条锈病的发生更加频繁。1990年,西北和黄淮麦区经历了一次条锈病大流行,发病面积(含部分叶锈病)近1.5亿亩,直接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达26.5亿千克。1991年在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甘肃、西宁6省继续流行,发病面积达9,800多万亩(含部分叶锈),因防治及时,损失为64.34亿kg[11]。由条中30、31、32等强致病小种引起繁六及其衍生品种丧失抗性后,小麦条锈病在1990年代末又首先在四川、甘肃继而在全国连续大发生至今。小麦条锈病菌的适宜侵入的温度为9~1

6、2℃,相对湿度为100%。在此条件下,条锈菌的夏孢子在接触水膜后,2~3小时就可以萌发。在扩展期间,15~20℃是最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潜育期只需6-12天。虽然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不耐高温。越夏成为条锈菌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条锈菌越夏期间旬平均气温不超过20℃为宜,最高不超过22℃,超过23℃条锈菌完全不能越夏[2]。过去研究证明,甘肃陇南和川西北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重要越夏区。阿坝州属高山高寒地区,有大量越夏菌源,而且地处盆地边缘,居高临下,其菌源很易随大气横流传到盆地内,冬季在盆地麦苗上加代繁殖,积累菌源,当春季气温上升,更适宜条锈菌危害即繁殖迅速

7、,造成春季大流行[19]。进行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和流行区的生理小种的监测,研究掌握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情况,对预测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掌握病菌群体结构动态,为品种布局、轮换、抗病品种选育等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标样来源2008年夏收前自四川省郫县、崇州、三台、梓潼、盐亭、南部、西充、阆中、剑阁、苍溪、元坝、威远、彭山、雅安、康定、会理和普格等地小麦成株期生产品种、高代材料、区试材料和抗源品种上采集病叶。1.1.2鉴别寄主采用全国统一的19个品种,它们是T.E、FUL、保春128、南夫2419、

8、维尔、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