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ID:18572978

大小:10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8

第3课宋明理学_第1页
第3课宋明理学_第2页
第3课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课宋明理学_第4页
第3课宋明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3课宋明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川市第二中学必修三历史学案编撰人:魏开方第3课宋明理学一、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二、知识链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人物主要思想周敦颐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挂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张载是理学

2、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程颢、程颐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为“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三、学习过程”一、三教合一: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佛教本身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其宣扬的今生忍耐来生幸福,使人感到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统

3、治者、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隋唐时期的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此外,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但从整个社会看,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精神后仍处于正统地位,如:北魏孝文帝极力倡导儒学。1、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三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动摇;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

4、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的政策,即__________________。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1)先声——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兴起——______________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问题探究:结合必修一、二教材有关北宋时期社会状况分析北宋时期理学产生还有哪些社会条件?3、社会政治:唐末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需复兴儒学以稳定和巩固统治。汉

5、川市第二中学必修三历史学案编撰人:魏开方4、社会经济:北宋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为理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5、思想文化:(1)理学兴起与儒学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教合一,促使儒学吸收、融合了佛道的思辨成分,实现了自身的理论化、思辨化,为理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3)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大胆抛弃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移经改经、独立思考,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二、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1、理学含义: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

6、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以“理”或者“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儒学家们所谓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用抽象的“理”来替代上古哲学中的“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故名理学。新兴的“理学”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注:宋明理学对先秦、秦汉的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理”的观念;(2)实现了儒学的哲理

7、化。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格,至也;物,犹事也。穷

8、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