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65480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9
《关于青年教师寄语的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青年教师寄语的心得从1971年11月1日开始任民办教师,到2016年3月份退休。四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使我青丝染成银发,朝阳熬为晚霞,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其间,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收获了不少教学心得。我愿与仍在岗位的老师们作一分享。“十九大”召开后,党和政府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大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战线呈现出勃勃生机。广大教师摩拳擦掌,干劲倍增,积极投身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决心大显身手,谱写新的篇章。怎样才能做一名满意的人民教师呢?我认为,如果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那么,你就能交上一
2、张学生爱戴、家长拥护、领导首肯、社会认可的满意答卷。一、孜孜不倦的勤学态度作为一名老师,肩负传道、授业和解惑的重任,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你教语文,也不是只懂语文就行。不论哪门学科,必然要涉猎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就成为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一个不二法门。(一)在职自学(1)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比如,你教四年级数学,仅仅掌握本学段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的上下延伸、左右扩展,你都必须弄懂吃透,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发挥自如。(2)学习与你所任学科有交集的知识。假如你教英语,教学内容中必然会掺杂诸如数学,文学,
3、历史,地理,动植物,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学科的知识,如果你知识面太狭窄,讲授课文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内容单调,气氛呆滞,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不脱产的条件下,就应当利用课余时间,找其它学科的教材加以熟悉、掌握,或与其它代课老师探讨,交流,切忌“单打一”。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也是一个好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能搞“扬长避短”,而应该“取长补短”,汲取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之不足。吸收一点是一点,别想着“一口吃成了胖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假以时日,必定收获颇丰。(二)脱产进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
4、,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多媒体信息网络方便快捷,知识处于“爆炸性时代”。有时,只靠自己在课余时间,一鳞半爪地补充也就显得有些不能满足。就有必要系统地进行离职进修。接受新观念,汲取新知识,复制新模式,引进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当社会的“弄潮儿”,站在时代最前列,永远不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二、爱生如子的父母情怀在读书阶段,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如何,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师生关系如果是“两张皮”,你也不关心他(她),他(她)也不愿接近你,教学质量从何
5、说起?如果是“势同水火”,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你有一颗关爱、宽容、善良、充满生机的心,你就会种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收获快乐,收获幸福。2010年,我在武乡县丰州学区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当校长。这年冬天,四年级有个女生,名叫李惠萍,家是半崖村的,在她6岁时,母亲就病逝了。她从一年级起,就寄宿在学校。有一次,她在去厕所时,一不小心,脚滑了一下,摔倒了。衣服鞋子都弄脏了,沾了许多不干净的东西,我知道后,就从一位女老师那里,找了些衣服鞋子,让她换上。然后把衣服鞋子都给她刷干净,把衣服晾在铁丝上,鞋子放到老师的火炉上。后来
6、,听她的语文老师讲,惠萍同学在日记里专门记下了这件事,从日记里可以体会到她非常感激的心情,并表达了她以后要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愿望。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学习、劳动中,惠萍同学也较之前表现的越来越积极,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选叙这个事例,是想说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子女一样,去关心,去疼爱。有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们放假后,有的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还有的就是由叔叔婶婶、大爷大娘看管,或者是姑姑姨姨照看,严重缺失了父母疼爱。还有的父母虽在家,却是残疾人,家庭非常困
7、难。种种情况,不一而足。老师应该摸情情况,从吃、穿、住等各个方面去帮助他(她)们,让他(她)们充分感受到温暖。而绝不可以冷落、歧视他(她)们。爱心是连心桥,爱心是供暖器,爱心是催化剂。“爱生如子”,不应该只写成条幅贴在墙上,只作为语录说在嘴上,只作为一个成语写在工作总结里,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溶化在与学生的点点滴滴交往中。在西城小学,下课后,我经常和同学们编队进行“打玻璃球”的比赛。在书社中心校,课余时间,我经常与李文飞同学“杀”上几盘象棋。在南村校,一有时间,我就拉二胡给同学们听,在
8、白芽校,我经常把学习用具送到困难家庭学生的手中,在原城关镇中学(现武乡四中)任教期间,不少同学有武乡文化馆借书证(卡),我总是结合教学需要,帮他(她)们列借书名录。在聂村中学任教期间,作为班主任的我,除了星期日放假外,其余六个早上,在负责教室生火的同学到校时,就抱上烟筒,挑上火炉盘,去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架好烟筒,把火生好(因为那时候村里秩序不大好,有时,一夜之间,学校的烟筒、棉门帘、火炉盘、火柱甚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