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ID:18532277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9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_第1页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_第2页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_第3页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_第4页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_第5页
资源描述:

《翟学伟文集: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翟学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本文受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批号09&ZD056)项目的资助,此文为阶段性成果之理论部分。载于《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内容提要】信用是社会存在的根基,它源于人类自身不能单独抵御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信用通常以社会交换的形式加以体现,交换则建立于信息获取之上,而支撑信息真假的则是道德和伦理,后者成为社会的底线。社会底线通常由人性的假设把守着,不同的人性假设引导着不同制度设计的方向。比较而言,西方社会的人性假设是救赎式的,中国社会的人性假设

2、是在人心内部寻求善或恶。相应地,西方制度设计有宗教式的考验意味,而中国制度设计既唱高调,又实际提防,最终把其控制落实到了惩恶优待的机制上。所有这些均可以通过日常所见的制度设计表现出来。总之,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假设问题是中国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关键词】社会信用人性假设制度设计救赎防范一、引言社会信用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它在社会构成上具有根基性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社会方面:政治、经济、法律、信仰、教育、制度、生产、消费、名声及日常互动等等,都建立于此基础之上。关于这些领域,目前已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但就其根基性自身而

3、言,学术界少有涉猎。可能原因出在它们会牵扯出人性假设的问题,而人性的假设是无解的。笔者以为,目前有关信用的文化假设讨论可以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人性层面;第二是社会层面;第三是价值层面。这三个层面所面对的不是什么样的社会事实反映什么样的人性,诸如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社会真善美或假丑恶现象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性,因为这种回推方式一会儿让人们感到人性的光辉,一会儿感到人性的丑恶,以至于人性始终被定义成“一半天使,一半恶魔”。本文试图讨论不同文化所假定的人性会引发什么样的制度化特征。关于社会事实层面的探讨,我们需要通过实证资料的描述和分析来获得

4、局部的或整体的认识;可是人性被假定成什么样子,则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通过对一系列文化的预设考察来理解人们如何看待自身,如何构建社会,即一系列制度为什么这样设立而不那样设立。表面上看,设立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同一个社会的环境、运行及面对的现实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形成的制度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建立的体制也不一样;儒家思想和共和思想构筑的社会蓝图更为大相径庭等等,但在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形态背后,还存在着一个重要而潜在的方面,即某一特定社会成员对人性的集体想象和推论。比如当大多数中国人生活于家乡共同体时,这种文化

5、假定的社会信用是“自在的”;而当人们不再在家乡共同体生活时,这个假定就消失了,它促使社会成员要做出新的假定。假如人们假定社会信用是自在性的,那么该社会一旦出现了不守信用的情况,则可以通过道德舆论控制使信用危机得到修复;而一旦自在性的特征没有了,那么再借助于道德舆论来维持信用,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于是,新的信用形式就可能发生,比如契约、监管、法制等。这些问题就是笔者所谓的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假定。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笔者在另外一篇论文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1}至于价值层面的讨论,中西方学者亦有不少论述。{2}相对

6、而言,最缺乏的研究就是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及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遗留的一种传统,即人性的假定与制度安排之关系。作为一种学术传统,人性方面的探讨似乎不是倾向从外部寻求人类行为特征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特长,它更多地来自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人类学乃至文学的探讨。而直接将人性假设同制度联系起来的学科,主要是管理学。其实,管理学能提出这样的理论架构,基本上又得益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管理学本身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的假定被管理学之父泰勒(FrederickW.Taylor)等古典管理理论学者接纳和转化后

7、,便产生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任务管理、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社会心理学家梅奥(G.E.Myao)因为在霍桑实验中提出了“社会人”的假定,开创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导致管理学对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人际沟通等的重视;而在心理学中,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军人物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其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把“自我实现的人”当作人的最高需要,促使管理学家把它作为一种人性假设,形成了人道主义的管理模式。经济人与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定所带来的管理模式,被麦克雷格(DouglasM.McGregor)分别概括为

8、X理论和Y理论。{3}随着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他们接着又提出了Z理论,以表明管理模式背后人性多元化之可能。{4}在人性假设的一再变化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人性与制度安排之间的联动关系。可见,只要我们想对制度进行安排,总要涉及到人性假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