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467328
大小:303.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9-1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理学院SchoolofSciences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260专业的基本情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基于数理系的物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积蓄了一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于2002年申报成立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同年招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虽为“电子信息科学”下的二级学科,但其课程设置方面一直是遵照拓宽基础的思路进行的。所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符合教育部98年提出的“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办学思路,其设立为学生拓宽了专业基础知识。师资队伍总数为2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有12人,
2、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7%,博士研究生6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2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62%。现有在校生人数300余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状况表总数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硕士本科专科21584461230比例23.6%38.1%19%19%28.6%57%14%0%五年来,本专业依照青岛理工大学的办学思路,不断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形成了富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1、指导思想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定位26电子信
3、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非常宽泛,根据教育部对本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总目标的论述,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电子信息或光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与制造方法,并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跟踪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或工程管理人才。二、专业建设规划1、重点学科方向建设由于本专业在“十一
4、五”期间仍然属于初创时期,因此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以建设校级重点学科为主,逐步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迈进。在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2007年---2008年重点建设电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2009年开始,在力争电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向省级重点学科方向冲刺的同时,把光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作为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方向建设。2、硕士学位点建设由于我系的物理课程基础设施比较好,本专业又是在原物理教研室的基础上分出来的,因此准备分阶段进行物理电子学和信息与系统分析两个专业的硕士点的申报。3、本科专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本专业教学计划在实施
5、过程中进行可能的微调外,将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目的就是使我们毕业生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这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做好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工作。4、教材建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材要逐步过渡到80%以上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教材”、“获得省部级奖的教材”或“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逐步实现教材规范化;要选择适合课程内容与要求的规范实验教材或编写与教材和实验设备配套的实验讲义,逐步实现实验教材规范化。26积极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有特色的本专业教材。5、
6、专业实验室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将分阶段建设光纤通信实验室和电磁兼容实验室,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积极进行通信理论综合实验室、光电子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是本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这是因为实验室的建设须有较长的开发准备时间。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到2010年本专业教研室至少应有13名专业课的教师,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要占100%,至少有5名本专业(通信或电子信息等相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加紧引进外,可以采取请兼职教授和派年轻教师进修提高的途径,用
7、多种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以硕士毕业生为主体的具有梯度层次的学术专业团队。7、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应成为本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强大牵引力。在“十一五”期间将大力鼓励教师跟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开展学术科研,参加国内外的专业学术交流,发表有较高层次的科研论文。还将结合我校的优势重点学科开展横向的科研协作,发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广泛的特点。争取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国内造成一定的影响。三、专业建设规划措施1、师资建设(1)积极培养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在2010年以前年轻教
8、师实现40%以上博士化。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尽快使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各有专长。26(2)积极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申请和参加市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3)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争取今后五年引进三名以上博士。(4)定期进行教学研讨、科研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2、课程建设(1)课程体系建设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