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

ID:18448211

大小:2.55 MB

页数:268页

时间:2018-09-18

上传者:U-5649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_第1页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_第2页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_第3页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_第4页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学课件汇总版本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班级管理黄洪霖 班主任的学问——班级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一、什么是小学班级管理?二、小学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怎样的?三、为什么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四、怎样进行小学班级管理? 评价方法出勤:10%平时作业:20%期末考核:70% 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第一节班级与班主任第二节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第三节成功的班级管理需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第四节怎样学习班级管理 班级的内涵: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从教育者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所开展的活动看,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看,班级是一种学习组织;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看,班级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 班级的出现产生了班级管理者苏联的班主任制度班级管理者:“级任教师”——“班主任”(1952年) 二、班主任1、学校班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者)的需要《泛智学校》中设想给每个班“指派固定的教师”。我国:洋务运动时期,效仿西方。京师同文馆——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最早学校,它在1872年拟订分年课程安排,班级教学最早雏形。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分头等、二等两级,各修业4年,分4班,每班学生30人,中国学校教育分级分班之始。 1903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各年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级任教师”1938年---“级任导师”,后学苏联“级任教员、“学级主任”和“班主任”1952年3月18日《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各班采用教师负责制,各班设班主任一名,并配设科任教师”。我国学校班级管理者角色正式定名为“班主任”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作了具体规定。1979年11月1日起,试行班主任津贴。1988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明确规定地位、作用、基本任务、职责、工作原则等。 科学性?艺术性?为教育进行管理;通过教育进行管理;通过管理进行教育科学是规律,是客观,普遍适用性;艺术性是因地制宜、独创地运用科学,化理论于实践中,是具体的教育与管理的结合2、班主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角色 弗里德曼1966“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原因:★微小要求的可接受性作用★心理卷入的失警性作用★认知心理的协调性作用★大小要求的关联性作用★自尊心理的保护性作用“进门槛效应”-----人们把一个人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一个同类性质的更大要求的现象 班主任给学生“下套”?教师的工作应主要是想方设法唤起各种各样的力量,用推动思考力的方法,用赋予思考力以活跃、敏捷、持续和多样性想象的方法,来充实外部世界的创造性作用。——赫尔巴特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具体实践中的“借力打力”的做法。 3、班主任应当是领导者思考: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人人可为的工作吗?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而管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 小学生非自愿选择的组织。11是以共同的学习任务建立的组织。2有正式的管理体系。3小学班级组织由成人领导。4三、小学班级与小学班主任一、小学班级的一般特点: (1)是少年儿童的学习组织。----正式组织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物理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政治性1群众性2自治性3实践性4(2)小学班级中平行的少先队组织。少先队的性质: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特征: (3)小学班级是一个班队合一的或具有双重性质的组织。小学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的关系A.相同点:正式组织,有明晰的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有明确的目标与边界,两者的对象是相同的。B.不同点: (1)在组织目标和工作重点上存在着差异。(2)在领导和制度体系上存在着差异。 (4)小学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存在。通过各种关系来进行角色的定位和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一)小学班级在我国,小学班级大致由6岁至12岁的少年儿童、同一年龄段上数十位学生固定地组成,班额一般认为以45人为宜。小学班级是学习组织;平行中有少先队组织;是一个班队合一的组织。(二)小学班主任1、角色定位——小学班级的管理者2、小学班主任的双重管理者角色(既是班主任又是少先队辅导员) 第二节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对班级所实施的管理,是对班级组织的领导工作。两个层面上的理解:1、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外部管理)2、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内部管理)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班级内外的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各种活动。 4、管理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组织的领导。“主任”意味着领导者的角色,班主任就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主任”不是强调班主任是什么“官职”,而是意味着管理的责任。意味着教师职责不等同于管理职责。2、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3、班级管理是一种专业性的管理。4、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过程:规划、实施、评价) (三)班级管理的过程1、班级管理的要素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但不是唯一管理者。任课教师、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是管理者管理对象包括人(学生和相关教师)、空间、时间等;2、班级管理过程的环节三个基本过程:设计、实施、评价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班级管理方案; 重特殊的专业要求重行为管理特点重目标的年段性三、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 专业化教师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质第三节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1、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 管理理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个性素养管理能力素养2、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管理者管理者的一般素养:班级管理者的特殊素质:专业化的管理者 管理能力素养管理能力素养信息能力研究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交流能力 管理专业知识班级管理理论以班级管理为认识对象,借助于管理学基本原理,在教育管理学理论的范畴中,研究班级管理的性质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问题,追求对班级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班级管理的实践,包括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1.班级管理理论是应用性理论2.班级管理理论是一般指导性理论 三、班级管理理论的课题1.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2.班级管理的对象;3.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4.班级组织建设;5.班级日常管理;6.班级活动管理;7.班级教育力量管理8.班级管理者自我管理;9.班级管理研究。 四、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内部素养自我管理自我修养反思—学习—创新性实践外在形象自我形象的塑造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威信确立理想自我形象—塑造理想自我形象 目前班主任工作时间长、班级管理难度大、待遇低,出现“班主任危机”缺乏胜任管理的知识、能力和胆识 一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硬使它张开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流得满地都是。狗主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美食,此时他才明白,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喂食鱼油的方法。 学生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第四节怎么样学习班级管理一、把班级管理当做一项事业 二、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进行思考三、学习相关理论(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四、边做边写(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 第二章班级组织与 小学生的班级生活世界www.17ppt.com 目录小学班级是一种社会正式组织小学班级是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小学班级社会功能的实现与班级组织内的基本关系小学班级组织的第三重关系:网络存在 第一节小学班级是一种社会正式组织社会功能—————————班级是一种社会正式组织班级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功能班级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个性发展功能 班级是什么为了有效地管理好小学班级,必须了解班级组织的一般性质,了解班级组织生活的规律。为什么要“班级管理”管理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 内容摘要:组织与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小学班级小学班级与少先队组织 一、组织与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一)组织的社会功能人——组织——社会社会正式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为社会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承担了一定的功能。组织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作用,要使组织成为能发挥特定社会功能的整体,就要依据组织的特定功能把个体的人们组织起来、协调起来,并且需要组织中的人们自觉地认识组织所承担的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班级组织是社会正式组织之一,它也承担特定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是什么?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其首要任务是实现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二、小学班级是小学的基层教育教学组织 (一)小学班级的教育教学功能小学班级组织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课堂班级组织教学活动(班主任)通过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合作的班级管理二是课堂教学以外的以德育为主的班级组织教育活动(班主任)班主任直接进行的也向课堂延伸的班级管理 (二)小学班级组织社会功能的特性班级组织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但其社会功能不同于社会其他类型的组织。举例:班级组织社会功能的特性在于,班级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功能与班级组织成员的发展需要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三)小学班级作为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的结构特征小学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小学班级组织的结构特征。1.小学班级是小学生非自愿选择的组织(最初创建)2.小学班级是以共同的学习任务建立的组织(班级产生缘由)3.小学班级组织的科层化结构(班委会)4.小学班级组织由成人领导(半自治性)5.小学班级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物质、制度、精神) 少先队组织(一)性质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二)特征1.政治性少先队与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组织的根本的区别在于她具有显明的政治宗旨。(队标、队礼、队旗)2.群众性少先队《队章》规定,只有年龄限定。3.自治性两方面的表现4.实践性与课堂教学互补 二者的差异:首先,少先队组织和班级组织在组织目标和工作重点上存在着差异。班级的目标必须是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少先队组织核心任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其次,少先队组织和班级组织在领导和制度体制上存在着差异领导体制:少先队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班级—————学校行政部门制度体系:少先队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班级—————学校行政制度及具体班规 123第二节小学班级是小学生的生活世界组织与班级组织的个体功能小学班级组织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小学班级组织的个性发展功能 一、组织与班级组织的个体功能(一)组织的个体功能组织个体功能的发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正式组织的关系,一个是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通常并存着非正式组织。(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功能班级成员在班级组织中所学得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组织成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小学班级组织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所谓的社会性就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班级为单位而承载的教育教学活动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系统地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小学生在原有社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为“社会人”。 家庭与班级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交往知识、技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很难学会平等地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能。班级是儿童出生后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组织。这一正式组织相比于家庭和同辈群体来说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即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机构,清楚的组织规范。在班级中还建立有专门的规章制度。 三、小学班级组织的个性发展功能(一)班级生活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从而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二)班级生活促进小学生兴趣发展,从而促进个性发展;(三)班级生活促进小学生交往发展,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是指个体在后天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带有独特色彩并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心理系统,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觉知,它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班级生活有助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主要通过两个方面:1.小学生班级生活的绝大部分是课堂生活,课堂学习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水平提升的同时,自我认识水平也得到提高。2.在班级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通过了解、分析、判断同学和老师的看法,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生在班级中的交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同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的交往,另一类是与同伴的交往。1.小学生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交往2.小学生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班级对小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通过班主任的管理使班级成为有利于小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生活空间。 第三节小学班级社会功能的实现与班级组织内的基本关系 小学班级是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正式组织,但是它实现其培养人的社会功能并不是无条件的。小学班级的社会性功能实现程度千差万别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取决于班级组织内的关系。班级管理者必须认识班级组织内的基本关系。 一、组织中的两种基本关系组织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因此组织是关系的存在,所以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对组织中关系的协调与处理。组织中的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组织与个体的关系;二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一)组织与个体的关系组织由个体组成,但因个体通常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所以组织与个体的冲突就有可能性。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在组织目标上的一致,是组织的社会功能实现的条件,而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的一致,最重要的是组织中的个体对组织的认同。组织作为一个群体,对于个体有两种性质的关系:一是所属群体,一是参照群体。所属群体关系是指个体作为这个组织群体中的一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参照群体关系是指个体作为这个组织群体中的一员不仅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且个体希望自己按照组织群体的目标与规范行动。若组织对个体既是所属群体,又是参照群体,在这种关系中,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就能取得一致。返回 (二)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执行着特定社会任务的组织。非正式组织是由于个体的因素如兴趣、爱好、志向等而结成的组织,这种组织不是制度规定好的。正式组织中同时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两种关系便要相互作用。非正式组织关系可以是对正式组织关系的补充,也可以对正式组织关系起破坏作用。前往 个体对组织的认同,即组织中的个体把组织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把组织的规范视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把组织给予自己的角色与任务视为个体的义务。返回 二、小学班级组织与小学生个体小学班级组织与小学生个体的关系,具有组织与个体关系的一般性质,也有其特殊性。小学班级组织主要是由6—12岁的未成年人组成,了解这种特殊的个体,是把握小学班级组织与个体关系的关键。 (一)两种儿童观1.把儿童视为“无知者”儿童被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教训的对象”,成人可以任意摆布。2.把儿童看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认识到儿童如成人一样是“人”,这是近代思想家的“发现”。最早发现儿童的人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 (二)现代儿童权利的立法1924年《日内瓦儿童宣言》。这是成人社会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权利的正式承认。195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正式国际组织的形式对儿童的权利加以肯定。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9月《公约》生效1992年4月1日《公约》在我国生效。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 (三)儿童权利的内容儿童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1.生存权姓名权、对父母的知情权、获得国籍的权利、与父母团聚的权利等等2.发展权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权利;二是儿童的受教育权利3.受保护权主要是法律保护4.参与权强盗儿童的话语权,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 (四)班级组织中儿童权利的保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保障儿童四个方面的基本权利:第一,保障班级中每个成员都能享有这四个方面的权利;第二,在班级中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就是为学生提供健康生活的条件;第三,在班级中保护儿童的发展权,特别要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权和平等受教育权;第四,班主任应重视对学生的法律保护。 三、小学班级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小学班级是一种正式组织。它依据学校制度的规定而建立起来,它有制度规定的组织目标及相应的组织结构等。在小学班级的正式组织中,学生之间也在组织规定的关系之外发生着交往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定的交往群体,这种群体就是小学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概念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若干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丰富了班级的存在形式,也丰富了小学生在班级中的生活内涵。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群体的那种强制性。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从成员构成上来说,彼此的关系带有不稳定性,经常处于变化和重组的过程当中。 小学生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一般都有着影响力较大的“核心人物”,其在群体中的作用力较大,甚至可以左右这个非正式群体的边界以及主导该群体的行动。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也存在着隐蔽的规范,尽管没有明确的书面文字的规范。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却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 (二)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班级这一正式群体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必须服从所属正式群体所确立的种种规范和制度,如小学生守则、班级规章制度等;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常又与正式群体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力,其自身又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天地”。 关系:班级中的小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一致型。非正式群体认同正式群体的目标,遵守正式群体的规范,服从班级中“权力机构”的领导;二是偏移型。即非正式群体部分认同班级正式群体的目标,部分遵守正式群体的规范;三是冲突型。即该类小学生非正式群体不认同班级组织目标,与班级正式群体之间存在着冲突,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以消极方式对待班级的规范。 若班级中的小学生非正式群体以第一种类型占主导地位时,该班级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若班级中的小学生非正式群体以第二种类型占主导地位时,该班级学生比较散漫,对“公共领域”的事情关心不够;若班级中的小学生非正式群体以第三种类型占主导地位时,该班级则非常混乱,纪律涣散; (三)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类型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利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1.玩乐型这一类群体的成员经常在一起玩乐和游戏,从而产生过“共同语言”。2.学习型这一类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上有共同性,即都以学习为共同的取向。 3.功利型此类同辈群体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其中的某些成员是班干部,其他成员与其交往更多的是想获得一定的“利益”。功利型同辈群体的出现应当引起班主任的注意,需要视不同的情况加以调控和引导。4.违规型这些成员在班级中缺乏正面展示自我的机会和途径,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成员“同病相怜”,主要以破坏纪律、搞恶作剧为能事。5.人际吸引型人际吸引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由于为人谦和、宽容、善解人意,也可能有着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也可能是性格比较开朗、热情等。 (四)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对班级教育功能的影响小学班级教育功能在于促进小学生的发展,而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成长空间。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1.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参照作用2.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支持作用3.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4.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学生对社会性情感的需求5.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总之,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对班级教育功能的实现,既有正向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另外,就整个的班级正式群体来说,如果其中的非正式群体类型繁多,且彼此之间在价值上冲突龃龉,缺乏沟通,它就可能直接导致班级成为一盘散沙,间接地影响到班级的精神风貌。 第四节小学班级组织的第三重关系:网络存在 一、网络:小学生活的第三重世界在网络社会之前,小学生的日常交往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及同学的交往,在家庭中同父母、兄弟姐妹的交往。这一时期的交往,班级和家庭都不是学生自愿选择的机构,而且小学生对交往对象的基本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社会到来之后,网络拓展了小学生的生活空间,也扩大了小学生的交往范围:在网络上,小学生可能结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交往对象 网络给小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种种负面影响,这种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进入网络,也便是网络生活介入班级生活,成为班级管理不能忽略的一面。 二、网络:小学班级组织第三重关系的平台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网络而发生的改变,给小学班级的管理与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必须明确一个意识,即网络是班级建设的极其重要的资源,班级建设必须直面网络社会对小学生生活有重要影响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在班级管理中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加以利用和控制的对象在网络这一巨大的资源库中,不仅包含了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内容,还包含着消极的、有害的、非科学或反科学的内容。班级管理中的资源建设也即根据学校教育的目标和班级管理的目标对网络中的内容加以筛选和组织,提取其中有益的内容,抵制有害内容,从而充分利用经过筛选的网络资源,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和小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网络资源,控制网络不良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从网络本体的丰富资源中提取与班级管理要求相一致的内容;二、考虑将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手段,加强班级建设。 1.以教育价值为导向,从网络本体中开掘丰富资源诸多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与班级管理或教育价值相一致的、中性的和对立的几类。因此对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通常有三种不同的策略:与班级管理目标和教育价值相一致的内容——推荐策略与班级管理目标和教育价值非对立的内容——“放任”策略与班级管理目标和教育价值相冲突的内容——禁止策略 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都需要班级管理者发挥指导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自己首先要非常熟悉网络,经常从班级管理目标和教育价值出发,寻找一些积极的、健康的网站、网页或者具体的内容,推荐给小学生。从班级管理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必须为学生上网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堵”上网吧的门之后,最重要和根本的是要打开学校上网的大门。返回 2.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手段,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和沟通,促进班级与个体的健康成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建立班级的网页。通常班级的网页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些栏目:班级介绍、班级目标、活动计划、作品展示、经验交流、出谋划策、联系我们等。建设班级网页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网页建设过程本身就是班级建设过程。网页的建设过程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的努力,需要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会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小学班级组织的关系,它为小学班级组织提供了第三重关系的存在方式。把握小学班级组织的客观存在性质和基本关系规律,有助于班级管理者正确地开展班级管理。 第三章班级愿景与规划 在组织成长的道路上,愿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马克·普利顿 开展班级管理,并不是去维持一个组织的存在,而是要实现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为了实现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你要与一群人(尽管这些人都还是孩子)共同去创造一种生活。这就是班主任的“领导”。你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想要创造的生活,就是班级组织的“目标”;目标追求化为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画面,就是“愿景”;为愿景的实现而设计出的实施方案,就是“规划”。 第一节班级管理目标与愿景一、班级管理目标(一)目标目标:个体、群体或组织期望某一活动达到的成就或结果。目标的特性:1.预期性;2.指向性;3.主体性:体现了人的主动追求、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目标与目标设定1.班级管理目标的内涵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 2.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依据第一,学校组织目标第二,班级管理思想第三,班级组织实际:(1)以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2)以特定班级的学生的特定发展情况为依据。 二、班级愿景(一)“愿景”愿景作为一个外来词语,英语为“VISION”。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和杰里·波拉斯(JerryI.Porras)在《builttolast:successfulhabitsofvisionarycompanies》(《基业长青》)中认为,成功的企业有一个重要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他称为“愿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论述了“共同愿景”:它不是一个想法……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刚开始时可能只是被一个想法所激发,然而一旦进而发展成感召一群人的力量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东西,人们开始把它看成是具体存在的。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能激发这样强大的力量。 所谓愿景,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借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所谓愿景管理,就是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透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建立团队,迈向组织成功,促使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 (二)从组织目标到愿景组织目标与愿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组织目标是愿景的核心。但是,组织目标与愿景也有所不同。1.组织目标是外在要求,愿景是内在的追求;2.组织目标是抽象观念,组织愿景是形象的生活画面 (三)班级组织目标与班级愿景需要将组织目标具体化马克·普利顿认为,“一个愿景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一个心向往之的将来的生动画面,它既是可以描述的,又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它指出了一个组织工作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这个组织工作的人们可以期望得到什么。” (四)愿景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1.愿景的凝聚作用2.愿景的驱动作用 第二节班级愿景的确立一、班主任对班级愿景的设计(一)班主任是班级愿景的主要设计者第一,班主任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是班级组织社会功能实现的主要承担者。第二,班级愿景不能自发地产生。(二)班级愿景必须符合班级的组织目标班主任要从班级生活(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出发,根据班级组织目标,构想出一幅既符合班级组织目标,又是班级成员乐于生活其中并能积极成长的生活画面。 二、班级成员对班级愿景形成的作用班级愿景是班级组织的共同愿景,是组织意愿与个人意愿的融合、班级教育要求与个体发展特点的融合、正式组织活动与非正式组织活动的融合。从班主任所设计的班级愿景到班级组织的共同愿景,一方面需要让班级组织中的个体了解组织愿景的整体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使班级组织中的个人的愿景吸纳到、融入到班主任设计的愿景中。班级组织成员不是班级愿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班级愿景形成的主动参与者。 三、班级愿景的内容(一)班主任角色的自我发展设计(二)学生个体发展设计(三)班级共同生活方式的设计(四)班级发展的年级要求(五)愿景中的荣誉追求 第三节班级愿景实现的路径一、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是把一个随机组成的学生群体,逐步建设成一个有共同愿景、机构健全、规范有序、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一个真正的组织,至少应当有明晰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完整的组织机构,有一套组织规范,组织成员一般能够在组织规范内行动,去完成组织的共同任务。 组织发展的阶段:目标的明确,机构的设置,规范的建立,这是组织的初建阶段;目标逐步为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组织机构能有效运作,组织任务能基本完成,组织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是发展阶段;组织的目标成为组织成员自觉追求的目标,组织目标转化为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的规范被成员内化,组织形成了独特的氛围,成员间有着强烈的凝聚力,组织愿景的实现有充分的保证,这是高级阶段,即形成集体的阶段。 二、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指班级管理者每一天所开展的具体管理活动。这些日常管理活动包括班级一日行为管理、品德指导、学习指导、安全与法规的指导以及健康与卫生的指导,还包括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定等。 三、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活动管理是指班主任指导或直接组织的晨会(夕会)、班会、队会等各种班级教育活动,这些由班主任组织的课堂教学以为的班级教育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愿景的重要途径。 四、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的管理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的管理指班主任对班级有影响的各种教育与管理力量的协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是唯一的管理者,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者,在班级组织中同样作为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还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及学生。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学生集体、校外教育人员等,也都能成为班级教育工作的有效力量。 五、班主任自我管理 第四节班级规划一、班级愿景的描述班级愿景的描述有五个部分:(1)学校教育目标;(2)特定年段上的班级组织目标;(3)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4)班级的实际状况;(5)班级组织目标与班级实际状况的差距,以及班级在未来一年里可以达到的状态。 二、实施班级愿景的主要工作(一)班级组织建设1.班级组织现状(1)组织结构,看是否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能否有效运行。(2)组织文化,看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及组织成员的认同度。(3)组织行为,看组织成员是否认同组织规范。2、班级组织建设重点工作(1)组织机构建设(2)组织文化建设(3)组织行为管理 (二)班级日常管理1.班级日常活动现状(1)班级环境(2)学生日常课堂行为(3)课外行为等2.班级日常实务重点工作(1)班级环境建设(2)班级课堂行为管理(3)课外行为管理 (三)班级活动1.班级活动开展现状(1)班级活动计划制订情况(2)班级活动质量2.班级活动计划(1)晨会(夕会)主题(2)班会主题(3)队会主题 (四)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的协调1.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协调的现状(1)家班联系情况(2)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联系情况(3)班级与社区联系情况2.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协调计划(1)家长委员会建设(2)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联席会(3)家长会 (五)班主任自我管理1.对班级管理的现有认识2.对班主任角色及工作的愿望 三、班级工作评价1.评价标准:依据班级愿景,制订标准2.评价主体(1)班主任;(2)任课教师;(3)学生;(4)上级3.形成评价报告报告包括对班级愿景实现程度的描述和改进意见。 第四章小学班级组织建设www.17ppt.com 第一节班级组织建设的概论一、班级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 建设内容动态静态二、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建立班级的组织结构确立组织目标组织规范组织机构松散的群体组织集体 三、小学班级组织结构的建设1、班级愿景的确立2、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班委会、值日班长制、各类型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3、少先队组织机构的建立4、班级组织规范的建立(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班风等) 班干部如何选拔?哪一种方式? ★选拔班级学生干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它们的利弊如何?各在什么时候运用?(1)任命法:由班主任进行任命。(2)民主选举法:由全班同学进行不记名投票选举。(3)竞选法:由学生竞选班干部。(4)自荐法:让学生自荐,自己组阁。(5)干部轮换制:每个学生都轮流做班干部。 第二节新建班级的组织建设1、建立班级组织机构(1)新生班级准备工作(2)建立班级组织结构A、对学生开展班级组织生活的教育B、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C、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要求了解每个岗位的责任)选拔:培养方式: 2、确立班级组织目标3、形成组织常规 (1)入学教育 (2)在平时班级生活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规范教育 第三节既有班级组织的建设1、准备工作(1)深入了解班级情况(2)准备好“就职”演说,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3)做好对班级生活的新设计2、改进班级组织机构3、确立班级组织新目标4、改进班级组织规范 第四节班集体建设 什么是班集体?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是集教育、教学和个体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在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真诚的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个人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欢喜与自豪。 “共同”体现在建设班集体,靠的是老师和学生。班主任是管理者,又是引导者、协调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如何发挥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2、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3、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方法(1)途径:A、通过班级常规工作开展班集体建设B、通过各种班级教育活动进行班集体建设C、进行班集体发展水平的评估(2)方法:A、目标管理法B、规范管理法C、系统教育活动法D、自我管理法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一、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二、师生共定班级奋斗目标三、民主成立班级组织机构四、师生共商班级制度法规五、引导建设班级正确舆论六、调动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 一、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班级学生情况观察:报名时观察学生、看作业、看家长,了解本班学生情况。沟通:与前任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习和纪律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家庭情况。2、制订班级管理计划计划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的任务(德智体等方面)、教育内容、主要措施和时间安排等,由班主任灵活制定。3、准备开学的第一次“见面礼” 【李镇西案例】《第一天的“见面礼”》老师送给同学们的见面礼:“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学们送给老师的见面礼:给老师的一封信(希望班级是怎样的集体?愿意担任班干部吗?可以在哪些方面为集体出力?)同学们送给同学们的见面礼:为集体做好事(领教材、打扫卫生) 二、确立班集体目标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中心性原则(4)渐过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三、民主成立班级组织机构1.班干部的选拔(1)任命制。由班主任推荐并任命。这种形式在班级刚刚组建时比较多见。(2)选举制。即根据学生提名和民主投票产生。选举的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低中年级采取活动方式选举;中高年级可以采用民主竟选制,过程是:“自我推荐——班上演讲——民主投票”,新班委成立后,举行就职宣誓活动。(3)轮换制。即根据一定的规则,班级干部轮流担任,这种制度一般宜结合选举制选出班级干部,实行“短期改选制”或“轮流执政制”。 2.班干部的培养第一,加强对班干部的教育引导。第二,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班干部的工作热情。第三,帮助班干部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第四,要特别重视保护班干部的积极性。 总之,对班干部既要交给任务,又要教给方法;既要大胆使用,又要小心扶持;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在培养中使用,又要在使用中培养。但是班主任也要当好班干部的参谋,要指导和帮助班干部工作,帮他们出点子、想主意。 四、师生共商班级制度法规班集体制度指的是班集体规范体系中高度形式化的严密、系统的成文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班比“依人”治班更有效。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制定班级制度和课堂规则的原则(1)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基础班级制度要与学校规章制度相一致,不能另搞一套。学校规章制度是以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为基础建立的,对学校的学生具有普适性,因此,班级制度应在此基础上考虑班级的特殊情况制订。 (2)合理性、人文性这一要求是在制定班级制度和课堂规则时首先必须予以考虑。事实上,有些课堂规则就是不合理或不必要,如:“课堂要做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等就不“文人”性,也没有必要制定。 (3)民主协商的产物随着民主化的观念的深入和进程的加快,新时期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满足多重需要的欲望更为强烈,班级制度不再是独断设立,而是教师与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在对话的基础上互相构建的产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制度,能增强其对制度的认同感,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少而精,并按其重要性顺序排列在班级制度或课堂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所讨论的规则进行归类整理,并删去那些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不切实际或不相关的规则,课堂规则应控制在10项以内,如不全面,应等学生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后视情况逐渐增加。 (5)选择适当的时机制定,及时调整或修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抓住开学开始的机会制定规则,以后要不断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以补充和修改。 (6)不仅规定义务,还应规定权利只规定学生不能做什么,对他们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只字不提,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像学生在课堂上有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要求教师说明理由的权利等,就是做学生的神圣权利。这些权利理应成为课堂规则的重要内容。 (7)应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支持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支持能保证班级制度和规范顺利有效的实施。尤其是城区的一些重点和私立学校,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过高,对子女又过分溺爱,班主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2.班集体制度的实施(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制度制定后,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劳动、第一次活动。使制度规则在学生心里扎下根。否则,制度就成了空纸一文。尤其一年级新生刚进学校,一定要做好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校纪校规,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师生合作班级的主体是学生,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宣传、执行和检查,只有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努力,班规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坚持执行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要注重落实到位,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公平公正制度是针对所有集体成员的,不能因为某些同学成绩好,或者老师有所偏爱,就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回避,或是私下低调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平、公正。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要求学生成为什么样人,你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老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执行。 (5)及时评价对自觉遵守规范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对违反班规的予以批评或处罚。应注意处罚要科学合理,不能体罚。低年级对遵守班规的学生可以以奖励为主。但奖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觉守纪,自我教育。奖励措施也要民主商议,要利于操作,并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取消。(最终结果是把奖励变成学生的自觉守纪的行动)奖品不一定是物质上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奖励和处罚是并存的。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舆论班集体的舆论就是班集体每个成员对社会上的问题,对学校生活中、班级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评论。这也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的。这些意见评论,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就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之下,有组织地、自觉地进行的,这是自觉性的舆论。还有一种就是同学之间彼此聊天,对问题的一些意见,一些评论,一些看法。这是自发的,没有组织,没有引导的。 有两种性质舆论:一种舆论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还有一种舆论,当然是比较消极的,不健康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舆论存在。班级制度的执行离不开良好的集体舆论。这种健康向上的言论,它能弘扬正气,助长班集体中积极进步的因素,克服和纠正消极落后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进行班集体舆论建设的主要方法1、班主任应主导班级进行正确的舆论建设(1).第一个做法就是班主任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信息,建设认真执行国家地区学校有关法规制度的舆论。(2).第二个做法就是班主任老师组织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不断提出班级前进的目标,班级的精神支柱,班级的座右铭,形成班集体发展导向性的舆论。 (3)第三个做法,我们现在班主任老师已经逐渐地习惯于用贺卡,用寄语的方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比如说新年的时候,给学生写贺卡,毕业的时候,给同学写毕业的寄语,这个做法效果很好。 2、班主任指导班级的组织,包括班委会,少先队中队,团支部等来进行班级舆论建设班级舆论建设是人人有责,人人设计,人人参与,形成这样的一个局面。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也都已经做了,比如说教室环境舆论阵地的建设,比如说,晨检,点评,刊物,网页等文字与语言的舆论建设。 3、搭建班级舆论平台在班集体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些舆论,不一定是非得有目的有组织的。而是班主任老师应该给他搭建一些平台,让同学有说话的地方。有一些班级,建立了今日评论,放到晨检的时间里进行讨论;也有的班级专门开辟一个园地,让学生发表意见。 案例有一所小学,大概是每周一,安排十分钟,自由发言,同学们星期一早上到学校后,有十分钟时间畅所欲言,班主任老师在旁边听着。可以谈一谈上个星期的生活,也可以谈学习,孩子们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对现实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参与的积极性。这些评论肯定有积极的健康的,也肯定会有一部分,是不健康不积极的。那正是在搭建的这个平台上,让同学自己沟通,慢慢的就会形成这种意识,形成这种习惯。 六、与科任老师的协调艺术班级的管理者,不是班主任一人,而是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班集体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成功的课堂学习。因此,课堂管理既是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也是班集体形成的体现。任课教师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一个班集体的兴衰荣辱,要靠全体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建设。要想合作得好,尽快出成果,见成效,这个合作的团体还必须协调一致。 1、与科任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这是前提,班主任要树立为老师服务的意识,这很重要,无论是情感还是工作职责,都会对科任教师起到好的效果。在生活工作中,多关心其他教师,多创造聚会的机会,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学生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一定要权衡再三,做出正确的处理,这时要从班级管理的大局出发。切勿有“一枝独秀”和“重主轻副”的思想。 2、主动协助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切忌不能把科任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或发生的问题简单而又片面地以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己无关,或袖手旁观,或有意回避。要理解和明白,协助科任老师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班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密切关系。 3、尽量树立科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些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采取不同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两者的约束权力不同;另一方面对科任老师也缺乏了解。作为班主任应主动宣传科任老师的长处、优点和劳动成果。 4、互通信息,加强沟通,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1)班主任老师比各科任老师对班级情况掌握得更全面、具体一些,班主任应主动和各科任老师交换意见。比如新学期刚开始,学生名单、班干部的组成人选、座位的排定、成绩的情况、贫困生的情况……这些内容都要使科任老师心中有数。(2)在平时工作中,对班上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都应及时交流意见,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差错。(3)当科任教师的某些做法影响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时,班主任要真诚地与科任教师沟通,赢得他的理解和支持!切勿在办公室或班上发牢骚,更不能在领导那里告状,影响团结。 5、虚心听取并积极采纳任科老师的建议科任老师最能体验到班级工作的优劣。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拟定班务工作计划、班规,选配班干部与科代表,对班级建设的设想和安排等问题上如果能尊重、采纳科任老师提出的建议,并能迅速实施,不仅能激发他们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同时还能消除原有的种种顾虑,互相配合,同舟共济。如有一位中学班主任老师坚持一月一次班科联系会,加强了与科任老师的协同作战机会,并且坚持做到随时向科任老师询问班级情况,有事与他们商定,有活动主动邀请他们参加,有矛盾当面化解。 6、与科任老师协同作战,共同提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位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有长自然也有短。这点,学生的感觉是最灵敏的,他们会及时而又能毫无保留地反映到班主任老师处。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及时委婉地转达学生的意见,迅速解决问题,使科任老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只要你与科任老师合作得好,也能得到科任老师的帮助。 总之,只有发挥班级中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才能建设好一个和谐班集体。班主任老师才能从“保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才能使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题: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内容与策略www.17ppt.com 我们有哪些日常的管理?1、班级环境管理2、班级日常行为管理3、学生发展指导4、个别教育5、学生评价 教室布置的基本原则1.教室布置的教育性2.教室布置的主体性3.教室布置的阶段性4.教室布置的艺术性5.教室布置的实用性 其他要注意的问题1、保持教室卫生的干净整洁;2、教室的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趣味性、体现童心;又不影响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3、注意学生的安全; 小资料:班级环境管理评价标准(试行)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绿化、美化、净化和知识化的“四化”建设,坚持“精雕细刻,内涵发展”,努力提高办学品位,保持良好的校容校貌和班容班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制定此细则。一、教室(40分)地面干净,无杂物;课桌凳整齐,前后左右一条线;桌面物品、卫生工具放置有序;内外墙体无灰尘,无刻划涂写和污损;门窗玻璃干净,无破损;窗台不乱放东西,无尘土;黑板上方的标语干净无灰尘;三表、学习园地内的张贴整齐,无脱落污损低垂,并经常更新;图书角图书放置有序,书橱内外经常清理,无灰尘;讲桌、讲台干净无杂物灰尘;无闲置的破桌凳;顶棚、灯具、吊扇经常清扫,无蛛网;室内无卫生死角。无过时的布置,布置处理后的痕迹要清理干净。二、师生精神面貌(20分)穿着整齐,尽量穿校服,服装整洁;个人卫生状况良好;三姿符合要求;讲究文明礼貌;课间不在教室内打闹玩耍、不大声喧哗。 班级环境管理评价标准(试行)三、卫生区绿化区(20分)本班所属卫生区经常清理,无杂物;本班所属绿化区无垃圾杂物,花木生长状况良好,无杂草,草坪无缺失或大片裸露,花木无死枝,无落叶。四、特殊用房(10分)班级所属的特殊用房,地面整洁,地面无丢弃物,顶棚无积尘、蛛网;桌凳、实验台凳、物品、柜架摆放整齐有序,各室角落无杂物。教室内标语固定完好,无破损、陈旧低垂现象。五、公物爱护(10分)门窗、玻璃、各类器材、电脑、柜架、学生桌凳、办公桌椅经常擦拭、维修,无尘灰,无破门烂窗、破桌烂凳。各室窗帘定时清洗,不悬挂破烂褪色窗帘。以上细则具体实施时,满分100分;记分形式为扣分,每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本项目总分为止;最后得分=100-所扣分数。 案例2008年4月2日,《成都商报》曾经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一10岁小学生,在教室的后墙挖了46厘米之长的深洞。据了解,这个洞,从5个月前该学生被指定坐在最后靠墙一排就开始挖了。这一排只有他一人,左右没有同桌,从教室整个布局看,他像个掉队的士兵,被大部队远远甩开。据记者的深入探访报道,这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坐在最后,教师不容易看到,除了挖洞,“更多的时候很闷很闷的,做作业边上没人,也没人说话,班里同学都觉得我是特别的人,小组活动时我都没有固定的小组”。透过那个长达46厘米的深洞,我们可以直达这位学生脆弱的内心!5个月的无奈发泄,10岁的孩子就可以洞穿教室的厚墙;100多天甚至更多的孤独与不快乐,又会怎样日复一日地刺伤他并不成熟的心智呢?这一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然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座位问题。每个学生的座位对老师来说也许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在学生心中却是头等大事,几乎和成年人对待住房一样。 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有影响。主要的排列方式:1、秧田式(教师易控制、教学效率高)2、小组式(便于探究和合作式学习)3、圆形和U型排列(用于小班化上课,平等) 班级座位编排应注意的问题其一,不搞人情座位。其二,不搞歧视座位。 考虑因素:视力身高;身体发育情况(男女要不要同桌);早恋、性格;学习能力与基础;课的类型;课堂纪律的控制、合作互补等。“没有一种座位安排可以满足所有班级,所有学习场所和所有人。教师应利用教室座位安排达到他们具体的教学及行为目标。”——温斯坦 二、班级日常行为管理制定与执行日常行为规范1、有规范可依2、规范的执行 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与心理学理论——兼论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Behavioraltheoryoflearning),主要涉及的是可观察的行为改变,而不是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强调在个体生活的环境中外部事件的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华生操作性条件作用——桑代克、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班杜拉 一、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基本原理保持与消退:保持:当有机体做出条件反应时,经常伴随无条件刺激;消退:当有机体做出条件反应时,不经常给予无条件刺激物,则反应会逐渐消失;泛化与分化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的反射被强化,而使非目标条件刺激逐渐消退; 第二信号系统:人所特有的语言系统,词语代表一定的事物,如果该事物属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曾经引起过特定的无条件反应,那么人在听到相应的词时,也会产生同样的反应,该词语就成了条件刺激。 华生(J.Watson)的恐惧形成实验用三句话宣布了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时代的到来:第一,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行为,是不意识;第二,心理学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内省的;第三,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行为,而不是对心理现象的基本理解。“Givenmeadozenhealthyinfants……andmyownspecifiedworldtobringthemupinandIwillguaranteetotakeanyoneatrandomandtrainhimtobecomeanytypeofspecialistImightselect–doctor,lawyer……andyes,evenbeggarmanandthief. 华生的实验程序被试是一名九个月大的孤儿AlbertB.他喜欢动物,从来没有丝毫的恐惧,白鼠等小动物对他来说是中性刺激;人对巨大声音的恐惧与生俱来,是无条件刺激;给Albert呈现白鼠时,突然在他身后敲击铁棒,二者配对出现3次;一周后重复这一过程,配对7次后,不出现声音而单独出现白鼠时,Albert也会大哭,对白鼠产生了恐惧。 启示:学习中的厌恶情绪生理或情绪上的反应多数都是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因对考试产生泛化的恐惧情绪;避免消极情绪的条件作用形成;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联系;教会学生恰当地使用泛化和分化;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与考试的焦虑;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是对人或其他有机体在环境中做出的主动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一种学习。也称工具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操作性条件反射发现桑代克(Edward.Thorndike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联结”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动物的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与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是尝试与错误(trialanderror)的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定律; 三大学习律准备律(lawofreadiness)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时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时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练习律(lawofexercise)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效果律(lawofeffect)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其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行为之后有助于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的事件;正强化物(positivereinforcer):正强化物指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奖励,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物(negativereinforcer)指操作行为出现后停止或移开的不愉快刺激,反应再次出现的概率增加; 强化物reinforcer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正强化物(positivereinforcer)与负强化物(negativereinforcer):正强化物指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奖励,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物指操作行为出现后停止或移开的不愉快刺激,反应再次出现的概率增加; 初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初级强化物(primaryreinforcer)指能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能够立即令人感到满意和愉快的刺激物;二级强化物(secondaryreinforcer)指通过与初级强化物发生关联而获得强化价值的奖励物;代币制(token)没有内在强化性质的事物,经过多次交换过程后,能用它来得到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变成有很高价值的强化物;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用更偏爱的行为强化不太喜欢的行为的一种强化法则; 强化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可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为塑造,通过对连续接近的方法用强化来塑造学生的期待行为,即对越来越接近期待的行为不断进行强化。 应用1、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2、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工夫,使学生从内心感到喜欢这些材料,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事情。199 认识惩罚惩罚(punishment)的应用:呈现惩罚(presentationpunishment也叫正惩罚)呈现令人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如考试名次差;移除惩罚(removalpunishment也叫负惩罚)移除愉快的刺激,如被人拿走心爱的书或玩具;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惩罚的误用误用一:实际惩罚了好的行为;误用二:惩罚培养了消极的畏惧;误用三:惩罚奖励了坏行为;误用四:愤怒情形下的惩罚变得莫明其妙;误用五:攻击性惩罚滋生攻击性行为; 换个视角看孩子的错误 三、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生于1925年;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波比娃娃”(Bobodoll)实验,1974年当选APA主席。 社会学习的发现波比娃娃实验:被试是男童36名、女童36名;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岁零4个月;事先获得每个儿童的攻击性评定等级(由这些幼儿的教师做出),用于分组时对被试进行匹配;儿童观看一个短片,短片中的成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波比娃娃拳打脚踢。影片有三种结局,每组儿童看到的是其中一种结局;第一组,成人因为他的侵犯行为而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受到惩罚;第三组,影片中没有受奖励还是惩罚的镜头。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认知: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determinism):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观察学习:注意-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方面;保持-通过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符号来储存他们从榜样身上所了解的行为;复制-复制从榜样身上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两个重要的强化替代性强化(vicariousreinforcement)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当个体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社会传递的行为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鼓励; 班级管理法则一、南风法则南风法则也称之为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吹来一股寒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暖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运用南风法则,要尊重、爱护和关心每个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把学生视同己出,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感觉到班主任给予的温暖。 二、木桶法则木桶法则即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下工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些木板。木桶法则给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要下工夫狠抓学生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比如对“后进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否则整个班级管理工作都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换句话说,班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抓两头带中间”。抓优等生的目的之一,是带动和影响中等生和“后进生”。如果抓优等生仅仅只为了抓优等生,那么班级管理工作就会很难收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三、鱼缸法则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将鱼缸法则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就是要求班主任增加管理班级各项工作的透明度。班级管理和各项工作有了透明度,班主任实施管理的行为就会置于全体学生的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意气用事、滥用职权,避免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现象发生,从而强化班主任自我约束的机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四、热炉法则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及规章制度,任何人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惩处的原则:(1)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示和告诫学生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受到惩处。(2)每当你碰到热炉,都必定会被灼伤。(3)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会被灼伤——及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4)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五、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就是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班主任要搞好班级管理,就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要注意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丧失原则。 第六章小学班级活动管理www.17ppt.com 一、班级活动的作用1、是树立理想、信念的保证2、是班级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3、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的原动力4、为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搭建平台5、在活动中体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人的心理品质 个人主页www.doiop.com/longfei219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1、系列性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时要主题明确,说服力强,能够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如:初一情感系列可以从“了解妈妈、热爱家庭、尊重长辈”开始,到“了解同学、热爱集体、尊重师长”到“了解社会、热爱祖国、尊重人民”让这一主题层层深入、步步升华。评:要精心策划,长期渗透,注重内化。 个人主页www.doiop.com/longfei2202、夏令营、春游等室外活动以玩为主,玩中受益,寓教育于“玩”的活动中比如爬高山或者大海;坐火车或者乘轮船;骑车或者步行;滑冰或者游泳,评:这种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但搞这种活动老师要费力,而且要担风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组织好,要有好的班风和集体形成的基础。 个人主页www.doiop.com/longfei2213、知识学习、能力竞赛型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某种智能发展的可能。我们应尽力想办法,在学生时代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比如,参观研究所、实验室、公司、政府部门、博物馆、科技馆等,组织计算机、外语、手工、模型等各种竞赛。评: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成功,并能体验成功,进一步追求更大的成功。 4、节日性班级活动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搞些娱乐活动,可调节生理功能,促进创造思维的活跃。可以利用相应的时机,抓住各种节日,开展轻松愉快的班级活动。一年有多种节日,这样好的教育时机是不能错过的。根据节日的性质、特点,结合教育的中心内容,运用综合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同时接受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构成道德品质知、情、意、行各心理要素上的全面发展。评:节日是重复出现的,但我们的活动不能重复,要不落俗套,年年翻新,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在创造性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奋发向上。 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1、晨会2、班会(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3、少先队中队活动 一、如何上好晨会简短、及时 大部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晨会课?晨会课形式单一,部分老师一人讲到底,不是提要求就是批学生,晨会课成了“批评课”、“斗争课” 注意事项一、要关注晨会课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对班级中发生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后产生了的班级决议,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细致的观察了解,并利用另外的晨会进行反馈调整。使教育的效果实效化。二、不能把晨会课变成批评课三、做好角色的转化每天的晨会课上,多是班主任在滔滔不绝地重复类似的话,到底有多少学生在真正地听呢?有多少学生感兴趣呢?我们可以考虑转换角色,由学生来主持晨会课,班主任则是观众。让他们自己来说一说平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体会。这样不但给了学生与老师一个沟通的时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四、要有明确的目的新、计划性 二、主题班会及其设计主题班会及其设计是班级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班会类型固定班会(例会)临时班会主题班会班会的主要类型 素材积累创意设计组织实施成功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影响因素 在班会的结尾,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班会体悟,进行主题的深化和提升合理安排时间考虑角色分工准备媒体介质协调各方力量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班会的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宜的主题主题班会的一般过程主题酝酿组织实施总结提升 232设计原则计划性整合性针对性创新性 主题班会的类型可从两方面来进行分类:从内容上来说,可分四类:1、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一些热点问题(如台湾问题、香港、澳门回归、“减负”、奥运会等),设计符合本班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形成事事关心的好习惯。2、结合一些重大的节假日、纪念日,如国庆、少先队建队日、新年等,利用这些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甘落后的精神。3、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或问题,如“小学生谈恋爱”、“假如我是班长”等,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4、向学生介绍新方法、引导学生憧憬美好未来,如题为“学习二十法”、“二十年后的我”、“我们是祖国跨世纪的接班人”的主题班会都是属于这一类型。5、结合地方性的风俗习惯 从形式上来说,可采用教师主讲、师生讨论、汇报、辩论、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或利用郊游、参观、夏令营的时候进行主题班会。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主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针对性。二、做好充足准备工作。从班会的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细节,在开会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特别是一些汇报式的主题班会,要提前布置学生调查、研究,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好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组织、实施,教师则充当“幕后功臣”的角色。主题班会主要是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他们参与整个过程,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般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会更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在活动中接受了教育,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也给全班同学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四、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五、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六、引入多媒体工具,加强直观效果。 个人主页www.doiop.com/longfei238讨论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为此应该组织哪些系列活动?可参考互动理念进行途径与方法的设计 活动步骤确定鲜明的主题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准备举行活动总结巩固成果 确定鲜明的主题确定主题的原则依据教育要求依据学生实际切入社会生活 制定周密的计划给活动起个好名字确定活动的形式演讲、报告、竞赛、表演或观看录像确定活动的时间和活动场所确定参与人员的不同角色 做好充分的准备物质准备选择场地,落实场地器材,多媒体课件,布置会场……人员准备对活动中人员职责,角色进行分工。 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为此应该组织哪些系列活动? 班队活动的主题与名称节约交通安全环保善待他人文明上网行动吧,节约小天使真爱生命,平安出行学做交通小卫士今天我们怎么扔垃圾/环保365,伴我文明行与微笑同行老少同心,快乐同行QQ,我的快乐,我的烦恼科技知识网上行 小结、开展班级活动七要领:培养情感是基础抓住规律是原则组织活动是条件系列教育是途径由外到内是目的由浅入深是方法利用时机是窍门 第七章班级教育与管理力量的管理www.17ppt.com 第一节 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一、影响班级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班级教育力量班级教育力量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写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二、课堂是班级组织的重要存在方式三、家庭是影响班级组织生活的要素四、班级生活是学生共同的生活 第二节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调一、任课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①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过程②任课教师是班级组织管理团队的成员 二、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的任务1、了解任课教师课堂管理情况2、对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指导3、对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提供支持 三、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1、建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调会的制度2、班主任对任课教师课堂管理进行个别指导等 第二节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一、让家长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手①成功的班级管理必须想家庭延伸②班级管理需要家长的协助③家长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1、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容:①一般教育(公民基本素养、家庭教育修养)②班主任根据本班管理世纪对家长进行教育 三、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道的途径和方法:1、参与家长学校的工作2、家长会3、家访 第八章班主任自我管理www.17ppt.com 第一节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及内容一、班主任自我管理的意义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定修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指的是班主任为实现管理目标,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根据管理工作的要求,自觉地确定修养目的,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管理素养,以确保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修养活动。 ①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完成班级管理任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②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③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④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班主任的自我管理的内容班主任的自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管理者。要实现这个目标,班主任在自我管理中要深入认识自己的角色,学习自己的角色,塑造自己的角色,创新自己的角色。班主任的自我管理内容的核心是:班主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从而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保证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①认识角色1、班主任作为一种社会角色2、角色知觉②学习角色1、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对班级管理理论再学习2、在班级管理理论的运用中学习3、在实践小学班主任角色的过程中学习角色。③塑造角色塑造自己更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小学班主任要把自己进行班级管理实践的过程,作为自己的角色成长的过程。④创新角色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自我修养所谓修养,是对某种素质的养成。一、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小学班主任的素养可分为: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从事班级管理所需要的专用素养。①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②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管理者 1、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一般素质⑴管理理论知识素养⑶⑷⑸⑹⑺⑵管理能力素养⒈领导能力⒉交流与交往能力⒊应变能力⒋信息能力⒌研究管理能力⒎⒏⒐ 2、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特殊素质要求①人文素养包括:对人类史深刻了解,对人类精神发展的深刻了解,对个体人的身心发展的深刻了解,以及自身要拥有一种人文的博大情怀。②个性素养情感丰富、沉稳理性 二、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方法班主任进行自我管理,养成班级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素养,就是班主任。班主任自我修养的主要方法是“反思——学习——创新性实践”①反思:就是实践者在实践之后,对既往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的树立和研究,以获得对以往工作成败得失的正确认识,并进而提出实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②学习③创新性实践 第三节 班主任自我形象塑造一、主任的修养与自我形象塑造班主任的修养就是根据理想中的个人形象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 二、班主任的自我形象与威信班主任建立自己的威信是实现教育和管理目标的要求。班主任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除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规范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及学校赋予班主任的权利外,更大程度上是依靠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建立自己的威信,也是班主任超越自我,实现其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途径。(二)班主任的威信来自与良好的形象班主任的形象给予学生有重要影响的方面大致有:班主任的学识、班主任的教育的爱、班主任的榜样、班主任的语言美等。 三、树立理想的自我、塑造理想的自我(一)确立理想的自我1、明确良好班主任的形象2、把良好班主任形象作为理想的自我(二)塑造理想的自我1、认识显示的自我2、实践理想的自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